期待已久的根據馮小剛執導,劉震云小說改編的《我不是潘金蓮》原本9月30日上映提檔為11月18日,于是我去圖書館借了原著小說來看,兩天時間一口氣讀完,心中對作者是滿滿的佩服以及小說帶來的震撼。
全書的結構分為三部分,前兩章是序言,第三章才是正文。
第一部分"那一年"是李雪蓮告狀之初的故事。李雪蓮在已經有一個兒子后意外懷孕,為了生下二胎逃避計劃生育罰款,與丈夫秦玉河假離婚,約定等孩子生下來上好了戶口就復婚。
大半年過去后,當李雪蓮帶著新生的女兒去找秦玉河時,發現秦玉河已經與開發廊的小米結婚了,小米也已經懷孕了。當初離婚是假的,沒想到變成了真的,李雪蓮咽不下這口氣。
本想殺了秦玉河,可沒人愿意幫她動手,秦玉河一米八五的身材,膀大腰圓,她殺不了。她決定到法院打官司,從法官王公道到專委董憲法,從法院院長荀正義到縣長史為民,再到市長蔡富邦,都把假的當成真的,并層層推諉。
李雪蓮決定到北京去告狀,此時,北京正在召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李雪蓮趁機闖進了人民大會堂,在人民大會堂喊冤驚動了中央領導,給自己省的代表團臉上抹了黑,省長儲清廉恨得咬牙切齒。
層層不管、層層推諉、層層刁難,把一粒芝麻變成了西瓜,把一只螞蟻變成了大象,把一 個農婦變成了當代的“小白菜”。
七天后,省里直接下文撤銷了蔡富邦市長的職務、史為民縣長的職務、荀正義法院院長的職務、董憲法法院專委的職務,給了法官王公道一個行政記大過處分。
然而,李雪蓮潘金蓮的帽子并沒有人幫她摘掉,誣陷她是潘金蓮的前夫秦玉河也沒有受到任何懲罰。她還要繼續告狀。
第二部分"二十年"是李雪蓮告狀二十年最后一年告狀的故事。這兩部分完整的呈現了李雪蓮告狀二十年的經歷,占據了全書90%的篇幅,大約17萬字。
在年年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召開期間,李雪蓮到北京去告過十九次狀。二十年的告狀,一次也沒有像頭一次去北京那樣,闖進了人民大會堂。而她已經變成了一個頭發花白,腰口像水缸一樣粗的農婦。
中學時一直暗戀李雪蓮的同學趙大頭經常過來看望李雪蓮,稱想娶她為妻,她決定不告狀了。
現任的法院院長王公道,縣長鄭重,市長馬文彬卻不相信李雪蓮不告狀,要她講出不告狀的理由,并逼她寫保證書。
換屆的人大代表會召開在即,他們為了提防李雪蓮告狀,安排警察在她家四周站崗監視她,把李雪蓮逼上了再次告狀的路。
李雪蓮找趙大頭幫忙逃出了出來,趙大頭勸李雪蓮不要在告狀,李雪蓮心動了,她跟著趙大頭去泰山旅游,兩人在旅游的路上同居了。
在旅途中,她無意中聽到趙大頭打電話與法院現任專員賈聰明的爭吵,發現了趙大頭勸她不去告狀實際上是一個圈套,是賈聰明為了當上副院長承諾只要趙大頭阻止她告狀,保證解決趙大頭兒子工作問題的一場交易。
李雪蓮奔潰了,二十年前她告狀的原因之一就是為了證明自己不是潘金蓮,現在她讓趙大頭上了身,倒真成了潘金蓮了,她跑了,她要去北京繼續告狀。
從法院院長到縣長到市長都慌了,他們派出法院和警察兩條線去北京抓李雪蓮。但李雪蓮到路上病了,在人大代表會閉幕的前一天才趕到北京。更讓他們欣慰的是李雪蓮前夫秦玉河去死了,李雪蓮傷心的大哭,她告狀的鏈條斷了,她無狀可告了,所有事情都無法說清楚了。
第三部分是正文"玩呢",只占據全書10%的篇幅,約有1萬字,因當年處理李雪蓮告狀不力而被撤職的史為民,回老家開餐館賣肉,賣肉之余,愛打麻將,因為過年從北京轉車回家排了四個小時的隊沒有買到火車票,不但這天的票沒有了,后面幾天的票也沒有了,為了趕回家打麻將,他想到了一個絕妙的主意,自稱要上訪,被兩位警察押解回鄉,終于趕上了麻將。
首先我對作者對全文結構的巧妙設置表示欣賞與佩服,前面兩大序文為上訪做了大量的鋪墊,后面的正文篇幅雖然很短,但是卻為全書的主旨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
其次作者表達了以農村婦女李雪蓮的告狀為主線,刻畫了各級政府官員害怕上訪,仇視上訪,千方百計地阻止上訪,而不去深入民情,了解民意,解決問題。在作者詼諧幽默的描述下既犀利、深刻又入木三分。
再次我看完小說另一個感觸是人不要太過于和自己較勁。李雪蓮因為咽不下一口氣,從二十九的有著瓜子臉、大眼睛、要胸有胸、要腰有腰的美少婦在二十年告狀路上將自己折騰成一個渾身是病的頭發花白,腰身像水缸一樣粗的大媽。
為了告狀,她吃了上頓沒有下頓,沒有睡過一個安穩覺,沒有過一天開心日子,甚至沒有在結婚。女兒為了躲避她的年年告狀早早結婚后很少與她在來往,讓她咽不下一口氣告狀的前夫秦玉河根本不理會她的告狀,將自己的日子過的風生水起,熱熱鬧鬧。而最終她告狀的結局仍舊沒有將她想說清楚的事情捋清楚。
而她本可以也像秦玉河一樣放下過去的恩怨,找個知暖知熱的人帶著女兒踏踏實實過幸福的小日子,說不定日子也過的熱氣騰騰。而不至于二十年后孤苦無依,仍走在告狀路上。
人生的太多痛苦都是和自己較勁,和自己較勁就是和自己過不去。將全部精力放在一件事情上,哪怕本來是件很小的事情,也會被無限放大。
比如文中李雪蓮告狀不成,準備尋死,她找到一片桃林上吊,但被桃林承包人救下,讓她到他的對手哪邊去尋死。
并對她說,“俗話說得好,別在一棵樹上吊死,換棵樹,耽誤不了你多大工夫。”沒有想到這句話反而讓李雪蓮想通了。所以人生短暫,將自己活痛快了,活舒暢了才最解恨,和自己較勁就是和自己過不去。
當然本書的主旨是通過李雪蓮的告狀反映民生上訪的問題,不和自己較勁是自己看完全書后的一點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