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好不容易熬過了十余年,改革開放后,父親就像枯木逢春,在農場練就的一手做磚的手藝大有英雄用武之地。有個定居Y縣的老鄉介紹父親去那里建磚廠,父親毫不猶豫就找了一輛大貨車,將全家十口連人帶家什一車拉到Y縣城關鎮農場。在父親的技術指導下,農場的磚瓦廠很快就建起來了,一車車磚瓦賣出去,一筆筆款子收進來,農場的效益明顯提高,一家人的生活也慢慢改善了。
漸漸地,父親的成就感越來越強,他的心也越來越不滿足了。在農場磚瓦廠干了兩年后,父親只身找到附近的山鄉,另立門戶,自己偷偷地辦了個小型磚瓦廠。可惜時運不佳,沒辦多久便被水淹了,只得鎩羽而歸,另擇良機東山再起。
機會很快就來了。有個廣東客商打聽到父親的手藝,請他出山,到海豐去合資辦磚瓦廠。父親出技術,對方出場地和資金。本是無產者的父親很爽快地答應了,獨自跟著廣東客,千里迢迢遠赴廣東。闖蕩廣東的那幾年,父親完成了“資本的原始積累”——其實就是攢夠了有生以來第一筆大錢——哥哥們的高等教育及婚禮費用。
八十年代中期,父親的三個弟弟從泥瓦匠慢慢干成了建筑小老板,受其影響,父親又不滿足干磚廠師傅了,也想當建筑老板。父親琢磨來琢磨去,決定再次返回客居十余年的江漢平原。先是利用Y縣山區豐富的木材資源,專門跑一個工程的木料,同時熟悉建筑業的行規。等到摸清門路后,父親帶來一支具有各種建筑技術的人馬,自己承包了一個民用建筑工程,一舉成功,攢足了我們姐妹幾個的嫁妝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