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尬舞之尬”或許并非肢體語言之怪誕,不能理解的時候,被公共權利叫停才是最大的尷尬。相關公共場所叫停“聚眾尬舞”,并且禁止網友對舞蹈現場進行直播。理由簡單粗暴,與人們的關注度明顯唱反調。當然,大眾所關注的也不一定是文明的,有文化的,只是對于“尬舞”而言,還需要從行為的深處出發,給出一個合理的評判。
對于“被縮水”的街舞,某種層面上沿襲著街舞的精神,動作做不到位,自然就會形成“逆天抽筋”的局面,不免看起來尷尬有余。從媒體的輿論口風中,似乎很不待見“尬舞”的存在。不過在具體的執行過程中,態度上的趨向卻和“廣場舞”明顯不同。
廣場舞在某種意義上,被稱為市民精神文明建設的積極一環,社區機構比較推崇。不過周邊群眾卻在“驢鳴斗狗”中,總是被驚擾,這也成為“中老年群體”被攻擊抹黑的主要原因。凡是有廣場和空地的地方,都有過廣場舞的步伐,已經成為一種生活中的共識。
講真,廣場舞也不是一無是處,對于中老年人而言,鍛煉身體,排解孤單,豐富生活都有很好的積極意義。只是,過度泛濫自然就成災,沒節制的過分發展,自然就成為擾民的一大因子。不管怎樣,能被中老年人熟知喜愛,也算是這個時代給悲苦的父輩們一個回應。
只是,從現實層面而言,廣場舞僅算得上強身健體,社區和諧的一部分。行為的深處并沒有精神層面的實質表達,這一點上,高度著實不及“尬舞”。作為街頭文化的一種表達,被公共輿論扣上邪惡低俗的帽子,著實有悖“尬舞”初衷。
作為中老年人在“街舞”的維度上沒有專業技能,硬深深跳成“尬舞”,這真的不怪他們。雖然動作夸張丑怪,但卻受到大眾喜歡,即便在直播的平臺上,都能圈粉萬千,這或許并非簡單的“惡趣味”就能完全概括。旨在說明在某種層面上,“尬舞”的表達欲望著實打動人,所以才會有聚眾圍觀的景象。
當然,其中也包括“看新鮮”的群眾,只是持續的高漲勢頭,不免讓我們覺得,人類的舞步和人類的思想,從來就沒有分開過,只是在太久的農村重金屬中,他們沉睡太久,迷失方向。
不管怎樣,“尬舞”的興起雖不能消除煩擾之行,卻也撕開“驢鳴鎮”集體喊麥的一個口子。畢竟,在品味的高低和思想的迸發之間,甩廣場舞好幾條街。如若硬說精神文明建設,“尬舞”的出路會比廣場舞更開闊,只是在漫長的接納過程中,不免受到一些狙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