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細節之語言
說說“諸位”這個詞。
有關注我公眾號的網友或許會注意到一個細節,就是我很少說“大家”,而習慣說“諸位”。感覺有些文縐縐的。
其實這個習慣是源于我的一次工作經歷,是被迫養成的——
因為工作關系,我偶爾會參加一些課題調研:開座談會,參與論壇討論等。
而按我的職分,輪得上我發言的機會幾乎沒有。畢竟我的主職是寫人物傳記的,課題不是我的強項,所以早習慣了做一個傾聽者和記錄者,從來不會想到有朝一日會要我披甲上陣。
實際上,做課題調研時,我頂多就課題本身問一些純技術性的問題如現狀、建議,看法等——且大多數時候,我有想法也會通過遞紙條的方式,由經驗豐富的課題組成員來發問。
結果有一次,領導不知道為什么忽然心血來潮,示意我提問,還要我做個簡單總結。
我。勒。個。去。
毫無思想準備的我當時是120%懵逼的。
硬著頭皮,開口就說了“大家”,感覺有些不妥,又想說“你們”,感覺更不妥……那個時刻想shi的心都有了(不會說場面話的人應該懂得這種趕腳)。
在大腦迅速搜索了一遍后,我還是用了“大家”:大家有什么想法,就怎樣怎樣;大家有什么建議,就如何如何……
幾句話說下來,我自己都別扭得要死,估計聽的人連尷尬癥都犯了。
領導的臉面明顯掛不住,座談會后就對我說:別大家大家的,你要說諸位。
諸位?
諸位有什么想法,就怎樣怎樣;諸位有什么建議,就如何如何……
聽起來確實不一樣了,既讓人感覺是平等對話,又不乏專業,似乎連逼格都提升了。
當然,后來仔細想想,似乎用“大家”或“諸位”來稱呼也沒多大區別,或許這只是那些專家學者約定成俗的習慣而已。
總而言之,這習慣就被我慢慢保留下來了。
細節如此重要。有時候一個簡單的用詞,就暴露了自己的外行與不足。
貳/細節之行為
玩筆桿子的人很多都有玩“筆桿子”的毛病。
是名副其實的玩筆桿子——轉筆。
我轉筆的毛病是在中學滋生的,原因不詳。
且我的轉筆技術一直處于初級階段:筆不是用5根手指頭夾著來回翻轉那種,只能單向。所以筆會離開手指在空中旋轉幾圈,然后落下,手接著,繼續……
當然,總有接不回來的時候。此時,筆會掉在地上:叭!!
然后,彎腰拾起,偶爾會碰到桌椅,發出桌椅與地面的摩擦聲:吱~~
如果沒記錯的話,我那時候還帶動了全班的轉筆風潮。剛開始,班里只聽到我的筆掉在地上的聲音,但隨著轉筆風潮的興起,叭+吱的聲音在班級的上空此起彼伏。
老師終于忍不住了。記得是一節英語課,英語老師終于忍無可忍,停下來狠狠地批評了這一行為。
BUT,我這一毛病偶爾還會犯,一直影響到現在的工作。
有一次訪問一個企業家。人挺多的,單同事就去了四五個。
結果,訪問的時候,同事中有3個在轉筆(O(∩_∩)O)。
我剛開始還沒意識到,直到聽到同事的筆掉在地上的聲音,我才愣了一下,原來我也是轉筆黨之一。
那次訪問過后,主編還特意提了這一個細節,說以后不要轉筆,看起來很不好,很不專業——事實上,主編也有轉筆的習慣,而且"段位"比我們都高(O(∩_∩)O),只是TA在工作時有意識地控制住了而已。
細節有時候體現的是一份尊重:尊重他人,同時尊重自己。而懂得尊重,是一個人的基本修養。
叁/細節之于專業
我剛開始做自由撰稿人那會兒其實挺白目的。沒人教啊,全靠自己摸索。
記得第一次給都市情感期刊《伊媚》(現已停刊)寫稿。對方編輯是“害蟲”,一個與我年紀相仿的男編輯,現在好像是新浪博客的特約博主。
第一次給他,發表了。
第二次給他,也發表了。
第三次再給他,他終于在回復我的EMAIL里發來2個驚嘆號:你寫稿子首段從來不空2字的嗎?!!
呃,他說的沒錯。
我給他的稿子是沒有首行縮進2字的——那時候以為編輯排版時會把DOC文檔轉換成TXT文檔,以為空了沒用反而會導致后期麻煩,所以才有那種做法(當然這也是錯的,諸位給期刊寫稿記得還是要首行縮進,這跟網文的排版不一樣)。
況且,在給害蟲的《伊媚》發稿前,我給其他雜志都是這個習慣,也沒見有編輯提出來——想來之前一定有很多期刊編輯在心里咒罵過我⊙﹏⊙b——
畢竟拿到一篇稿子還要給它每一段開頭按4下空格鍵的滋味一定不好受,換我我也會抓狂。
果然,之后自己做編輯主任,也做雜志主編,開始給新上手的編輯改稿,就遇上了一個WORD小白,居然連WORD的居中功能都不會用:所有需要居中的文字都是用空格鍵一個一個敲過去的。
我徹底無語,報應啊這是。
這些空格在排版的時候會出問題的啊!
連最基本的WORD排版方法都不會,做編輯是不及格的。
細節功夫是否做好,是個人工作專業與否的體現。
肆/細節之于文明
第一次去香港的時候,從地鐵站出來,坐扶梯。
忽然覺得很別扭,但又說不出個所以然來,過了好一會兒才知道,原來是自己站在了左邊——
他們已經養成習慣站在右邊,給左邊讓出道來,方便有急事的人先行。
還有就是抽煙。
大家都習慣不會在路上邊走邊抽,更不會在公共場合抽,而是圍著垃圾桶,這樣不會影響別人,也不會污染街道——這個場景在電影《志明與春嬌》里常常出現:幾個人圍著一個垃圾桶吞云吐霧,何其壯觀,哦不,是何其可怖。
香港的地鐵里,視頻的聲音也調得剛剛好,能聽到,但又不吵雜。廣州地鐵則不然,地鐵站和地鐵里視頻設備的音量很多沒有經過人性化的設定,要就是聲音小如蚊蠅聽不見,要就是聲音太大太吵。
文明,就是從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細節里體現出來的。
舉了這么多事例,都是個人親歷。
不過是為了說明細節的重要。
雖說做大事不拘小節,但這話是已經成為大神的人才有資格說的,而不是我等嘍啰可以人云亦云的。
很多時候,別人對我們第一印象的好壞,還是源自我們身上表現出來的一些細節:如語言,如肢體,如態度,如精神……
所以,在成為大神之前,在掌握話語權之前,在有強大的履歷做背書之前,還是乖乖地從細節做起,讓專業成為自己的名片,讓別人看到我們精益求精的細致與熱忱,這是必要的,穩妥的,不可缺少的。?
我是悟恩居士,一個會寫字的修行人。從細節做起,成為更好的自己,也是在為文明社會的推進盡綿薄之力。愿諸位工作順利,生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