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沒轉學之前,溫思怡還是一個很單純,不諳世事但又有點驕橫的小女孩。
沒轉學之前,溫思怡在小鎮里上學。她也是在這個小鎮上出生的。小鎮是真的很小,人也不多,是全市人口最少的一個鎮子。溫思怡的父母原本都是老師,但是在溫思怡三年級,也就是轉學的前一年,她的父親通過了司法考試,轉行做了律師。
溫思怡從小就有點嬌蠻。這和她成長環境有很大的關系。讀幼兒園的時候,幼兒園園長是她們家鄰居,在幼兒園里鮮有人會和溫思怡鬧矛盾,老師也不大管得住她。中午別的孩子都乖乖的躺在床上睡覺,只有溫思怡在床底下爬來爬去和老師玩捉迷藏。幼兒園匯報演出,溫思怡永遠都是主角,要不然就是領唱或者獨唱。
上了小學,由于父母都是老師的緣故,溫思怡比別的孩子更早就開始接觸學校的內容。兩歲的溫思怡會在半夜爬起來自己開燈看書,雖然媽媽被弄醒的時候起來發現書本拿倒了。轉學前在小鎮上讀了三年半的書,三年溫思怡基本都是全年級第一,偶爾有拿過第二。剩下半年溫思怡的成績慘不忍睹,接下來再細細的說。每年都是三好學生,在國旗下演講過好多次。
剛上一年級,別的孩子還在認拼音的時候,溫思怡通過一次優異的語文成績拿到了語文老師獎勵的一本書《小學生美德故事》,無注音版。老師對她說:“你要是能在一個月之內讀完這本書,老師就再獎勵你一本。”于是溫思怡天天都抱著那本書,上課看,吃飯看,睡覺前也在看。終于有一天,在數學課上看書的時候被老師發現了,數學老師勃然大怒,沒收了美德故事,并且讓溫思怡下課之后去找他說明情況。下課到了辦公室,數學老師氣沖沖的把書拍在桌上,語文老師剛好沒課,在辦公室里,見狀趕緊過來了解情況。知道了是溫思怡在課上看自己獎勵的書,心里有點過意不去,幫著說了幾句話要回了書,她再把書給溫思怡的時候,囑咐道:“以后上課不要看了哦,包括語文課,等你看完了來找老師,老師送給你另一本,無論你用多長時間看完。”
溫思怡在三歲到九歲的六年時間里,基本是沒有周末的。三歲開始學鋼琴,四歲學國畫和芭蕾舞,五歲接觸兒童畫和漫畫,六歲學中國舞和圍棋,還上過模特班,七歲時候學葫蘆絲笛子,八歲開始學素描水粉畫,這期間還一直在學奧數和珠心算。她幾乎所有的周末都在青少年宮度過。除了鋼琴和國畫,其他的課程溫思怡都是很喜歡的,雖然最開始對圍棋很抵觸,但是后來慢慢的愛上了黑白兩色的棋子擺上棋盤的感覺。她很有畫畫天賦,隔壁家的幼兒園園長從小就受她在大學當教授的父親的熏陶,在繪畫上有挺高的造詣,平時也收一些學生。她說溫思怡畫畫很有天賦,她的天賦表現在創造力上,也許別的孩子也能想出同樣的繪畫內容,但是溫思怡能夠用更為流暢、具有美感的線條和畫面表現出來。但是唯一不足的是溫思怡沒有耐心,坐不住。學素描的時候盯著表的時間比盯著石膏像的時間還要長,一到點下課她總是第一個沖出去,咚咚咚的敲自己家的門趕著吃飯,其實是為了看少兒節目的動畫片。學鋼琴也是因為沒有耐心放棄的。
溫思怡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長大的。父母都是老師,本身工資福利待遇各方面都不錯,家庭經濟水平不錯。每個暑假學校還有旅游出行補貼。溫思怡三歲開始跟著父母出去旅游,從南到北,比其他孩子見識的總是要多一些。很多益智類的玩具都是從香港買回來的。周圍幾乎沒有人不喜歡她,溫思怡眼睛大,鼻梁高,白白嫩嫩,見到人會咧著嘴笑著打招呼,媽媽也總是給她穿最好看的衣服。
溫思怡即使不是一個含著金鑰匙出生的公主,也是一個不愁吃不愁穿被保護的很好教育的很好的“小公主”。至少在轉學前她是這么認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