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雷區(qū)》一部侵略者和被侵略者共同反思的電影。
二戰(zhàn)結(jié)束后,德國戰(zhàn)敗,大批的德軍俘虜被丹麥用來清除埋在海岸灘涂上的德軍布置的地雷。
這些俘虜里面很多是十幾歲的孩子。在清理的過程中不可避免的出現(xiàn)死傷,而丹麥的軍官也不停地虐待這些年齡不大的俘虜,最后,這一批年輕的俘虜只有四個在丹麥軍官的幫助下逃回德國。
這是一部反思戰(zhàn)爭的電影,電影里到處充滿了人性的善與惡。
我作為一個被抗日電影電視劇影響多年但自認為沒被洗腦的青年觀眾,對于這部電影實在是不感冒。
這部電影可以和其他幾部電影對比一下。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
《辛德勒的名單》這部電影應該沒有沒看過的吧,至少應該聽過吧!辛德勒作為一個德國資本家冒死救了被送往奧斯維辛集中營的人。
《鬼子來了》,姜文的這一部被封殺的電影。
《南京南京》,陸川導演的南京大屠殺電影。
這四部電影除了《地雷區(qū)》是在戰(zhàn)后的反思,其他的都是在戰(zhàn)爭期間的反思。
在我看來,戰(zhàn)爭期間的人性光輝或者人性之惡才更具反思的價值。
如同辛德勒的人性光輝,
如鬼子來了里面村民與鬼子,其實本質(zhì)都是一樣,他們都是普通人,戰(zhàn)爭讓人之惡散發(fā)到極致。
如南京南京里面的日本兵,對屠殺看不下去又無可奈何終于飲彈自殺。
而地雷區(qū)里面,戰(zhàn)爭已經(jīng)結(jié)束了,在這個時候,其實已經(jīng)不是敵我雙方的矛盾,而是復仇者和被復仇者之間的矛盾,進而演變?yōu)閺娬邔τ谌跽叩拿堋?/p>
我們有一句話叫做:以牙還牙,以眼還眼。
當一個十四歲穿著軍裝拿著沖鋒槍指著你的時候,大部分人可能會跪在地上說家有八十老母,下有二歲孩童,但是很大的可能你還是會死,少年不會給綻放人性光輝的機會。
他們固然投降了,固然成為了俘虜,固然還是該受父母寵愛的年紀,但是他們畢竟造成了不可彌補的傷害。怎樣來彌補這些傷害呢?我也不知道。
地雷區(qū)里面對人性的反思其實是強者對于弱者的反思。
如果德國沒有投降,那被強迫排雷的人或許就是丹麥的青少年了。中國人也不是沒被日本人強迫拍過雷。
幸好,德國投降了。這時德國和丹麥強弱異位了,丹麥人成了強者(只是相對的)成了施暴者,人類天生的同情弱者,于是觀影者把同情心投向了這群少年俘虜,似乎感同身受啊。啊,丹麥人也這么壞!
人類的同情心也就止于和自己沒有利益相關的人身上了。簡書上有一位作者寫過一篇根本沒有感同身受這回事(大概是這個意思),深得我心,感同身受就像個外交辭令,沒啥用處。
跑偏了,再說回電影,這是德國和丹麥的合拍片,呃,這是侵略國和被侵略國共同的反思。
但是,被侵略國要反思什么呢?對俘虜不夠人道?我覺得被侵略應該反思的是,“我TM太弱小了,弱小就要挨打”。
這部電影還不如《啟示錄》有意思。啟示錄影評看這里:啟示錄啟示了些什么
最后一個問題,德國人埋好的地雷到底該誰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