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期在家讀好書#好書推薦,《病毒星球》。
這本書的由來與一般的書籍有所不同,這本書是美國國家衛生院病毒星球計劃的成果之一,目的在于讓我們更加了解病毒這種和我們一起生活在地球上的小東西。
在這本書中,我們可以發現病毒甚至不能算是生命,但是它不僅大幅改造了地球的環境,還深刻的影響了生物的演化和人類的文明。
病毒對人類文明的影響
在大多數人意識里,病毒這么微小的東西可能對人類沒有造成很大的影響,事實恰恰相反。
病毒影響人類文明的方式,說白了有些暴力,主要就是殺人。
在人類歷史上,可以說人類與地球自然界的各類動物競爭中,唯有病毒給予人類最大的生存挑戰。下面我們來講講幾個著名的病毒對人類的影響。
天花病毒,也許是屠殺人類最多的病毒
在人類歷史中,天花病毒毒殺了數以億計的人類,許多歷史上著名人物也得過天花,從而使得天花病毒這個微小的東西深刻的影響了人類文明。
從公元前1145年拉美西斯五世之死,到1977年天花被宣布根除,這一曾經讓人類恐懼的傳染病,在歷史上肆虐了3000多年。
在1400年到1800年,在歐洲每個世紀就有大約5億個人死于天花。俄羅斯皇帝彼得二世,英國女皇瑪麗二世,清朝的順治帝,這些人都因天花病毒而死。
我們熟知的清朝康熙帝,在小時候也得過天花,不過他僥幸未死,得以繼承皇位,開啟了一代盛世。
雖然天花病毒非常厲害,而且在非常長的一段歷史時期中,人類也沒有先進的工具來發現天花病毒真身,但是人類從來也沒有放棄過和天花的斗爭。
在與天花病毒的斗爭中,中國人發揮了自己的聰明才智。大約在公元十世紀的中國,世界上第1種有效預防天花傳播的方式人痘出現,他的操作方式是,醫生用針或者刀,在天花患者的傷口上蹭一下,再把這個沾上病毒的針或者刀,在健康人皮膚的傷口上摩擦進行接種。這種方法會在接種者的手臂上造成一個小膿瘡,膿瘡脫落后,接種者就對天花免疫,雖然這種方法也可能造成2%的死亡率,但是相比感染天花病毒,30%的致死率要好得多。
直到18世紀,有一個英國醫生愛德華才發明了牛痘接種,繼而引發了疫苗的醫學革命。
1977年天花病毒被徹底消滅,只有少數天花病毒存放在高等級的生物研究實驗室中。
天花病毒之所以能被消滅,也是一種僥幸,因為天花病毒只感染人類,而不感染其他生物,所以這是病毒中的特例。
恐怖的埃博拉病毒
1976年,埃博拉病毒登上歷史舞臺,首次亮相就展示了它恐怖的殺傷力。
在扎伊爾 [1] 境內一片偏遠的地區,人們開始發燒并嘔吐。有的病人身上像口鼻等所有開孔都流血不止,甚至雙眼也在出血。一位醫生在救治一個垂死的修女時從她身上采集了血液樣本,放到熱水瓶里,后來醫生把這份樣本送到了扎伊爾首都金沙薩,一路又搭飛機帶回比利時,交給了年輕的病毒學家彼得·皮奧(Peter Piot)。通過電子顯微鏡,皮奧觀察到了一大群蛇形的病毒。
盡管埃博拉病毒極為致命,但它的傳播也是比較容易切斷的。皮奧和他的同事們關閉了醫院,隔離了有癥狀的人,三個月后,疫情得到了控制;318人在這場瘟疫中死亡。如果沒有皮奧的及時干預,影響一定遠遠不止于此。他此次到訪的最后一項工作,是給病毒命名。他不想讓揚布庫背負惡名,于是把目光投向附近的一條河流——埃博拉。
關于埃博拉病毒,有一點很清楚:盡管我們對它們完全陌生,但它們的確是一種古老的病毒。演化生物學家在倉鼠和田鼠的基因組中發現了類似埃博拉病毒的基因。就像內源性逆轉錄病毒一樣,這些埃博拉病毒的祖先感染了嚙齒類動物,并在不經意間留下了可以追蹤的DNA痕跡。倉鼠和田鼠在1600萬年前有共同祖先,這意味著埃博拉病毒至少在這么久之前就同馬爾堡病毒分道揚鑣了。
也就是說,數百萬年來,埃博拉病毒一直在各種哺乳動物宿主中傳播。它們在某些物種中是無害的,有時會跳到其他物種,并在這些物種身上顯示出致命的一面。人類是埃博拉病毒最新的攻擊對象,被蝙蝠唾液污染的肉或水果可能攜帶病毒,人吃了這些被污染的食物就有可能感染。不管通過什么途徑,埃博拉病毒一旦進入我們的身體,就能迅速入侵免疫細胞,導致嚴重的炎性反應。病人會猛烈腹瀉、嘔吐,有時還會大出血,直到失去生命。
人類與埃博拉病毒的斗爭還將持續進行中。
本書作者
卡爾·齊默(Carl Zimmer),知名科普作家,在耶魯大學教授科學和環境寫作。他寫過多本廣受歡迎的科普作品,包括《演化》《在水的邊緣》《萬物身刻》等,曾于2007年摘得美國國家科學院科學傳播獎(The National Academies Communication Award),這一獎項是該領域的桂冠榮譽。
我是梅洛哥,了解新知,記錄時代,解讀多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