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光說——
雖然我真的是個比較懶的碼字工,更新并不勤奮,更談不上有規律,只是你們好寬容,還在后臺留言,為我加油鼓勁!
曾經父親叮囑我,要把寫的東西都收集起來,這是筆寶貴的財富。
如今我才真正明白,文字給予我的力量。
也希望這力量能感染更多人。
今天的一篇小文,有關育兒。
雖然還在當媽的路上摸爬滾打,但有些心得愿與您分享。
研究表明,中、小學生的心理問題絕大多數不是在中、小學時期產生的,而是產生于7歲前的幼兒期,甚至3 歲前的嬰兒期。所以,嬰幼兒時期父母對孩子的“心理建設”顯得尤為重要。
01
國慶長假,我和老公帶著兒子回農村老家,兒子的眼睛里滿是好奇,表情里滿是興奮,常常情不自禁地咯咯笑個不停。
這里的一切對他來說都是新鮮的,他想看羊咩咩,追著小狗汪汪跑,還想抱抱小貓咪,根本沒時間哭鬧。
領居們都議論說,這個娃娃才乖了,不像老楊家的孫子,脾氣不好,回來兩天哭個沒完。
我聽他們說,并沒有插話。
其實也只有我自己知道,兒子發起脾氣來,也是倔得很,我和老公往往只能妥協,毫無辦法。
但是這次回奶奶家,兒子之所以表現的這么好,我們確實是提前做足了功課。
每次在與兒子看繪本,看到小動物的時候,我們都會一遍一遍的告訴他,這是小羊咩咩,奶奶家有好多羊咩咩,還有小豬哼哼、小狗汪汪、小貓喵喵……
等爸爸媽媽放假了,就帶果果回奶奶家。
雖然他只有一周歲,但我覺得我們說的話他都懂。
我們重復的不斷的給他描述奶奶家的樣子,奶奶家有什么,奶奶家有多么好,讓他充滿好奇,充滿期待。
雖然不經常去農村,但我相信在他的小腦袋里早已經有了農村奶奶家的模樣。
所以這次國慶假期回去,兒子的表現出乎我們的意料。
02
李姐家的女兒圓圓上幼兒園已經一個多月了,孩子不愿意去幼兒園,每天都哭鬧很久,和小朋友們也不玩耍,總是一個人坐在角落自己玩。
跟圓圓同班的采軒表現的卻很出色。
采軒特別喜歡上幼兒園,每天早晨都不用爸爸媽媽叫醒,自己七點鐘就醒了,特別害怕遲到,每天都要第一個到幼兒園。
李姐從去年就開始擔心,孩子上幼兒園不習慣怎么辦,尿褲子了怎么辦,幼兒園那么多小朋友,老師能照顧過來嗎?
她從新聞上看到的也都是幼兒園老師虐待小朋友等負面新聞。
所以她家孩子不愿上幼兒園,李姐擔心的真的發生了。
和采軒的父親聊天才知道,他們家早就把幼兒園給女兒描述的像城堡一樣美好了。
他們告訴女兒,幼兒園老師會像媽媽一樣愛你,到了幼兒園所有的事情都可以找老師,老師不許做的事情一定不能做。
幼兒園還有許多小朋友陪你一起玩耍,他們都是你的好朋友。
所以,采軒第一天去幼兒園就表現的特別棒,有其他小朋友哭,她還跑去安慰呢。
03
研究表明,中、小學生的心理問題絕大多數不是在中、小學時期產生的,而是產生于7歲前的幼兒期,甚至3 歲前的嬰兒期。
去年在產檢的時候認識英子,她正在孕育二胎。
老大已經12歲,眼看就要上中學了,他們發現孩子似乎有些不正常,又不知道那里不對。
去醫院做了全身檢查也都沒有問題。
后來,醫生建議去心理科看看。
剛開始他和老公有些抵觸,認為心理科都是精神病人才去的地方,所以又拖了好久,才托人找了一個心理咨詢室去看。
經過做題,沙盤演練等一系列的測試,最后得出孩子有情緒障礙問題。
英子說,后來在接受干預治療的過程中她和老公才發現,其實兒子很小的時候就有了情緒障礙的端倪。
孩子常常情緒不穩定,經常因為考試成績不理想就哭鬧不止,常表現出缺乏安全感,晚上睡覺不敢一個人睡,甚至有暴力傾向,經常摔書包,飯碗等。
尤其是到了陌生的環境和見了陌生人都有可能引起他長時間的情緒失控,甚至會毫無原由的表現出情緒波動。
只是從前他們沒覺得這有什么不妥。
其實,孩子出現心理方面的問題,普遍是因為家長不重視孩子的心理發展問題,家長缺乏最基本的兒童心理學常識,對孩子出現的心理問題不能及時發現、及時矯治。
許多家長都和英子一樣,常常把孩子表現出來的心理問題,如情緒障礙、交往障礙、學習障礙認為是孩子不懂事、淘氣、任性,以為孩子長大后自然而然就會改變。
更有許多家長認為,嬰幼兒不會有心理問題。
因此,沒有重視孩子在嬰幼兒期顯現出來的各種心理問題。
等到孩子進入小學、中學后,孩子的心理問題已經發展的十分嚴重,對學習和生活產生了十分明顯的影響,才開始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
04
心理學有兩個名詞一個叫“心理建設”,是指通過教育及各種措施和專門性活動,使人的心理品質按照期望的模式更完美的發展。
另外一個叫“心理干預”,是指專業然預案通過交談、疏導、撫慰等方式,幫助心靈遭遇短期失衡的人員進行調整,幫助當事人從危機狀態中走出,盡快恢復正常。
在我帶孩子回農村,采軒父母送她上幼兒園這兩件看起來毫無關系的事情上,我們的方法其實如出一轍。
我們都在做某件事情之前,給孩子做長時間的“心理建設”,讓孩子按照我們期望的樣子更加完美的展示出來。
而如果真的發現孩子有某些異常,就要及時進行專業的“心理干預”。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有一首詩“人人都說小孩小,小孩人小心不小,你若以為小孩小,你比小孩還要小。”
搞不定的熊孩子背后一定有不學無術的熊家長。
試著去理解孩子,用一些心理學的小技巧小方法去教育孩子,多蹲下來與孩子平等相處,用他們的角度想問題,做決定,去緩解他們的某些不安,為孩子的健康成長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