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關注唐小巫的巫
一直很憧憬“小橋流水人家”的感覺,如果能宿在水畔的吊腳小木樓上,清晨聽著岸邊的搗衣聲醒來,該是多么舒適的事啊。
終于,那年九月,滿是憧憬的我,夢游一般來到了同里,一個離蘇州很近的小鎮。
江南小鎮多是以水聞名,同里也不例外。一條,也許是很多條小河蜿蜒曲折著,繞住了整個村落,把古鎮分成一片片的,而數座小橋又把這一片片連成了一大片。家家臨水,戶戶通舟,對岸說笑,過橋相見。小孩子繞著河邊玩耍,可以跑過一座又一座的小石橋,很有意思。
這里沒有最近的路,只有最繞的路。如同人生,總要繞上幾個彎才能遇見你想遇見的風景。
我是傍晚時分到的同里,撲面而來的就是水。鎮旁有湖,湖上有羅星洲,洲上有寺,寺旁有荷塘有水榭,乘渡輪進出,一派世外桃源的景象。
鎮外一條護城河般的河環繞著,一座寬寬的石拱橋是進村的大路。路兩旁店家林立,以餐飲居多,充分體現了民以食為天的理念。
再往里又是一座石橋,略小些。站在橋上,看不遠處一只只木船相互緊挨著沿河泊著,船上有小凳有漁簍。夕陽的余輝灑在河面,波光鱗鱗,河上的船和岸上的人都披上了金色的紗,格外的溫馨。這一切就像一幅燙金的畫,散發著濃濃的水墨味。
不知會有誰在橋下看我,是否也如一幅畫?
饑腸轆轆地逛了唐宋街,嘗了襪底酥,看了芡實子,賞了老字畫。這里古風依然,一不留神,會有穿越時空的錯覺。
掌燈了。昏黃中,屋里的燈、岸邊的燈,水中的燈,光影交疊,別有一種飄逸的美。
穿廊過巷,呼吸著帶水味的空氣,仿佛遇見了無數個水分子,很是滋潤。屋門口閑聊的街坊,吃飯談笑著的游客,騎車的路人,奔跑的小狗,都很輕巧。
隨意地走,隨意都能走到一座橋旁。倚著石欄桿歇著,什么也不想,只是歇著。風輕輕吹過,很舒服。
只是可惜我沒能住到臨水的閣樓上,不過清晨還是很水鄉地醒來了——皮膚好,醒得早,沒煩惱。呵呵……
窗外是高高低低地灰瓦屋頂,小鳥在上面蹦來蹦去。風里飄來淡淡河水的氣息,還聽見忽隱忽現的聲響:清脆的自行車鈴聲,街坊見面的問候聲,幾個小販的叫賣聲……
走到街上,走到河邊,幾家洗衣的主婦一邊搗衣一邊說笑,還有一位家庭婦男晾好衣服匆匆進了院子。
沒有車來車往,沒有人聲鼎沸,游人也不算太多,還大多和我這樣,只靜靜地感受水鄉的生活,走著看著微笑著。
同里有不少好去處,最出名的便是“一園、兩堂、三橋”,都古色古香,都挺有名堂。
一園,是江南名園退思園——“進思盡忠,退思補過”。很有蘇州園林的風范,“意幽雅,境深邃”,園中取了不少太湖石做擺設,別有一番情趣。占地不過九畝多的園子,有山有湖,有石舫,有水榭,有亭臺,可以停停走走逛上大半天。
每一步都有景可看,遠近高低不同,風光景致各異。最喜歡趴在二樓的廊窗上,看每一處都賞心悅目。也許古時的大小姐就是這樣吧,足不出戶,只憑窗遠眺就夠過日子了??墒?,美則美矣,卻一定沒有我這般自在開心。
兩堂,說的是崇本堂、嘉蔭堂,都是大戶之家的手筆,有富貴但文雅的味道。其實耕樂堂也不錯,庭院深處的那棵百年白皮松,歷經風雨依然生機盎然,給人印象猶為深刻。
三橋,是指太平橋,吉利橋,長慶橋。雖然同里橋多,且各有名堂,但這三橋最是喜慶美好。
三橋位于鎮中心,以三足鼎立的姿態佇立在三條小河的交匯處。這三座普普通通的滄桑石橋,寄托了同里人對人生的期望——太平,吉利,長慶(青春)。“走三橋”是同里的風俗。在同里人的一生中,滿月,結婚和60大壽,一定要兜三橋的,討個好彩頭,期盼生活更好。我繞著橋跑了好幾圈,貪心地想,我的太平吉利會更長慶哦~
還逛了逛珍珠塔,看了一段“貧賤不移,富貴不棄”的愛情故事。這堅貞不渝卻樸實無華的愛情,放在現在竟似神話。略感無奈的我沒去繞珍珠塔來為愛情祈福,只在心底期盼著,我的愛情可以簡單美好。
另一個風情小鎮——周莊,離得不太遠,于是第二天中午,我饑腸轆轆地趕了去。
這回撲面而來的是一種豪華的感覺,嶄新的建筑,亮麗的色彩,豐富的活動……可能是撞上了周末,加之又是個大晴天,周莊用火辣辣的人群和明晃晃的景致接待了我。
一樣的小橋流水人家,因沈萬三而歷史悠久,因陳逸飛而聲名鵲起。鎮上一隅有金福古寺,喧鬧中得一方凈土。這里有肥而不膩的萬三蹄,和同里的狀元蹄相似。有熱鬧的阿婆茶,可以三五成席的品水鄉味道。有烏蓬船,清一色藍頭巾的漁家女在搖櫓。還有民國的故事在靜靜講述,頗具文化氣息……
周莊很大,也許是同里兩到三倍。聽說晚上還有精彩的演出,因為行程較趕,我沒等到。相對于周莊的繁華豐盛,我更喜歡同里的清靜婉約。
又是傍晚時分,我披著夕陽結束了水鄉之旅。這樣水靈靈的小鎮還有很多,烏鎮、西塘、南潯……都是江南水鄉,想必都是這樣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