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一位病人Y女士在網上給我留言:
“報喜一下,12/8第一次看診,然后第二次看診,已可以拉一邊手走路,這個星期一可以走路了~ 等了半年啦~ 吃藥燙雞蛋不到兩個月呢,真有幸找對了醫師。”
Y女士是位文質彬彬的年輕母親,已有三個孩子,她的丈夫小中風癥狀找我看診,幾個孩子中以小女兒問題較嚴重,兩歲了也不能站立,走路。
中醫對小孩發育遲緩,有所謂五遲五軟五硬的說法,看診聽到是這個問題,我當時第一反應就是摸摸小孩的肌肉,筋,入手一片軟綿綿,筋骨肌肉綿軟無力,完全沒有支撐力,這主訴是立遲,行遲,看孩子的動態和軟綿綿的程度,也夠得上五軟的標準了(頭頸項,口,手,足,肌肉)。
在傳統中醫理論中,五軟屬于痿癥,但為y女士的小女兒進一步摸脈看診后,我發現這孩子的問題,和傳統所說的五遲五軟病因不同,這孩子有一部分血瘀的問題,但主要卻是大寒病因導致。
要是長期拖延或者誤治,也許會變癥,但當時看來卻還不算真正的痿癥。
若從表面來看,小孩發育,風痙和寒的問題,應該會導致“五硬”而不是“五軟”,但從寒的因,寒的本質上分析,卻不一定。
這里要解釋一下,在中醫理論中,寒有三種基本的定義:
一是廣義的寒,《傷寒論》書名的寒,三陰三陽,萬病皆因寒生,陽氣受傷了,這是定義極為廣泛的寒。
二是寒則熱之,無論外寒內寒,反正寒在這方面就是被認為是一種冷氣寒氣,凝固堵塞狀態,需要用溫熱來對抗解決。
三是寒則留之,指人體因為缺乏能量元氣,產生不了熱量而發冷,這在治療中是需要補充營養、保留元氣,和寒則熱之在很多思路和注意事項方面是相反的。
而Y女士的小女兒,在我看來寒則熱之和寒則留之的病因都存在,問診時詳細問了孩子的飲食,已經開始小量吃粥,面包等主食,但主要還是Y女士喂養母乳為主。
逗逗孩子,嘿,當時看她的眼神和反應,還挺兇的,就是手完全無力反抗我,一副委頓哀怨的模樣,再看看文質彬彬,體弱多病,身體也是虛到一塌糊涂的Y女士,我當時有點聯想了。
由于病情比較嚴重點,所以當時給了溫熱藥為主的藥粉服用,還比較重手的用上了肉桂(桂皮)(我較少為這么小的孩子開內服藥),教導Y女士為孩子做雞蛋熱熨(因血瘀問題),而最重要的是,叫y女士別喂孩子母乳了,對大人孩子都不好。
結果進展比我想象的快,兩個禮拜后復診,說一周多已經能拉著孩子的手走一點路了,三天前(12/8-1/26,一個半月多點),Y女士網上的消息是孩子已經能自己走路了。
這里面我看來,體弱多病的Y女士,堅持喂母乳,至少占了孩子發育遲緩30%的因素。
大家別誤會,我并沒有否定喂母乳對小孩的好處,可是現在很多的保健信息,媒體資訊啊,就是用很多肯定的語氣說辭,抹殺了大家基本的思考能力。
吃雞蛋有好處,可是若產蛋的,是病雞、瘟雞、瘦弱到奄奄一息的雞,產的蛋你愿意吃嗎?
同樣的道理,對嬰兒小孩來說,母乳就是食物,但若母親體質太弱,喂的母乳,又如何能提供足夠的營養呢?
過去大戶人家,嬌生慣養,體質虛弱的小姐太太生了孩子,很多都不會親自喂養孩子,而是請身體強壯的奶媽乳娘喂養孩子,這里面的道理,難道不是很淺白的嗎?
現在的女生,生活工作多是文職,缺乏運動,要說體質,和過去的小姐太太,也不一定強壯得了多少。
像Y女士這樣,已有三個孩子,最大的才五歲,目前又再懷孕,還要堅持喂母乳,這真的是為孩子好嗎?搞到自己體弱體虛,也苦了孩子,真是何苦來哉?
回想起Y女士的小女兒,對我張牙舞爪,卻一副哀怨委頓,連抬起手來都有氣無力的情況,想想也挺有意思的,我前面說過,那里面,至少有30%,是營養不足,餓出來的。
那孩子眼神里的兇光,我覺得是生命的本能,嗯,是覓食的光,但愿她當時幼小的心里,不是想著要吃我就好。(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