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劇的悲,上篇文章不知道怎么又被哪個玻璃心舉報了。真是看的人沒幾個,舉報的倒不少。
講道理,我的觀點既不特殊又不偏激,市面上暢銷的經濟類書籍都能看到類似的邏輯。而且這也絕對不是騰訊價值觀的問題,騰訊自己都開了一個專欄專門介紹相關觀點,至少說明騰訊官方是認可這類言論的。人家都賣得好好的,怎么到我就變成違規了?
不過這也不是什么想不明白的事,畢竟我是免費的,什么人都能看得到。而像“得到APP”那樣付費的產品,基本上就不存在這方面的問題。作者寫得爽,付費的人看得爽。羅振宇說得對,付費是真的能篩選掉一大批玻璃心。薛兆豐在免費的網絡環境里被噴成了篩子,在付費的“得到”里卻成為了一個15萬人訂閱的大咖,甚至他專欄的用戶留言都非常有看頭,這是為啥?
如果說供需理論沒啥毛病,那就只說明了一個問題,群眾壓根不想看到跟他觀點不同的觀點,他們只想舉報罵人。
今年違規了兩次,兩次介紹的觀點完全相同,所以不需要考慮了,這種觀點不是我這種普通民眾可以談論的。既然已經違規了,那以后相關的觀點我也不會再提,我實在是想做一個遵紀守法的好公民,所以今天到此為止。
如果有人是好奇寶寶,這里推薦幾本書,可以由淺及深地閱讀一下。
首先是彼得·希夫和安德魯·希夫所著的《小島經濟學》,這本書生動有趣,通俗易懂,而且都是以講故事的形式說明觀點。據我哥們兒的反饋是,前言和序的部分太長太難,對他而言很不友好,所以初次接觸的人可以直接從正文開始讀,完了回頭再看前言和序。閱讀途中如果碰到看不懂的詞兒,最好可以在網上搜搜,當完全看明白的時候,絕對會對這個世界有一個新的認識。
接著是史蒂芬·列維特所著的《魔鬼經濟學》,史蒂芬·列維特號稱自己“對經濟學領域并不了解很多。并不擅長數學,并不精通經濟計量學,也不知道怎樣發展經濟理論。”然而正因為這樣,他的書讀起來一點都不晦澀。他是芝加哥大學經濟學院終身教授,當今美國40歲以下最負盛名的經濟學家。《魔鬼經濟學》這本書讀起來很像是偵探小說,最后揭示的結果全部都是顛覆三觀的,好比“為什么毒品販子仍然跟自己的媽媽住在一起”。然而如果沒一丟丟的經濟學概念,看他的書很容易會覺得他是在鬼扯。
再接著是薛兆豐的《經濟學通識》,直言不諱,我的行文風格基本上是學他的,如果喜歡我,應該就會喜歡他。
薛兆豐的《經濟學通識》里講的很多都跟國內政策相關,如果還想了解一下國外的情況,可以再看看亨利·黑茲利特的《一課經濟學》,里面有很多經典案例。當初我看這本書的時候還是因為羅振宇推薦,他說這本書是經濟學入門讀物,我一共讀了三遍,查了一大堆相關知識,最后的總體感受只有四個字,入門個鬼。
看完這些,雖然不敢說自己真的完全懂經濟學了,但上再看到我之前兩篇被封的文章,至少不會因為大驚小怪到點舉報的程度。
文章被封不僅會讓人想到言論自由,然而言論自由在我看來其實是個相當尷尬的問題。
雖然我沒小孩兒也沒養過小孩兒,但是我其實看過不少有關幼教的書籍。其中經常會看到這樣的辯論,說是給孩子看理想中的童話故事、讓他們活在王子公主這樣非黑即白的世界好呢?還是不要讓孩子總活在夢里,讓他們認識到現實其實是非常殘酷的這一事實好?關于這個問題,主流的答案還是讓孩子活在夢里好。如果你不告訴孩子“努力就會有好結果”這個童話,而是直接讓他知道“努力不一定有結果,但不努力一定會很輕松”,就會使得一個孩子完全失去對美好生活的想象力,之后他對生活就不一定會抱有很高的熱情了。
每次看到這種辯論,就會讓我想起我的一個哥們。他高中時是一個超級溫和的人,后來上了大學,也不知道看了什么奇奇怪怪的言論,突然就變得很激進,就像是那種被人動員過的憤青似的。很快,第二年,又不知道他看了什么奇奇怪怪的言論,激進方向變了,感覺完全把前一年的自己視為了敵人。再后來,可能奇奇怪怪的言論看太多了,他終于又回歸到了一個溫和的狀態,而他回歸溫和差不多花了4年時間。
人只有在看過很多觀點之后才會趨于平和,而一個沒接觸過什么觀點的人會不會就像小孩子一樣,你跟他說什么就是什么。這個說法并不是沒有數據支撐,萬維鋼曾經列過這樣一組數據,說美國民眾對政黨支持,基本上取決于一個人14-17歲時他所處的環境,而跟他到底懂不懂政治沒有任何關系。
那全國到底有多少人愛讀書呢?看銷量。一本書能賣200萬本就已經相當相當了不起了,就當是一本書5個人在看吧,也不過是區區1000萬人,占全國總人口的1%不到。那剩下的99%的人呢?可能就是向我那個剛上大學的同學一樣,聽風就是雨。如果把這些沒怎么接觸過各種觀點的人看做是孩子,那到底是讓他們活在理想的童話故事中呢?還是讓他們活在殘酷的現實世界中?
言論到底該不該自由?我尊重我所投稿的平臺的判斷。
然而即便如此,我還是覺得各方應該對作者稍微寬容一點。
從平臺的角度來看,如果某個作者寫的東西總是被禁,那他會不會想著換一個平臺?好比這次我只是被微信封了,而其他的平臺都很寬容。如果這種事情發生得多了,至少我肯定就會漸漸地把微信當作是轉發,而主要針對其他平臺的用戶創作了。這種用戶流失是因為被禁的門檻提高而產生的,有一個就會有一群,到底好還是不好呢?以我學過的東西來看,可能不是個好事情。
從社會的角度來看,如果某個作者寫的東西總是被禁,那他會不會想著轉行或者換一個國家生活呢?好比薛兆豐老師,他曾提出過通過公路收費來緩解擁堵,提高春運火車票價來解決春運問題。如果你能讀懂他的邏輯,你會發現他看問題的角度非常有趣;如果你讀不懂他的邏輯,反正可以各種黑,反正可以點舉報。這樣的大經濟學家在這個國家混不下去,他完全可以到別的地方研究別的地方的經濟。如果他真的走了,那這最后到底是誰的損失?
我其他投稿的平臺主要還有“簡書”,B站最近也在測試他們的專欄功能,我也有投稿,喜歡的可以關注一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