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李曉數
這幾天一直在刷簡書里一個名叫“一棵花白”的文章,只覺得她的文章寫得比某些簽約作者寫得還好。可是她竟不是簽約作者,這個疑問一直在我心里留存。
她的文章內容很好,但是標題卻不吸引人。
比如這篇文章《他又不是自己愿意的》,咋一看標題,你能猜得出來她寫的是什么嗎?
我原來刷過她的標題比較吸引人的文章,比如《睡前4小時,如何自我提升?》(閱讀量13709,喜歡737,贊賞3)《你的自律,正在慢慢逼瘋你》(閱讀量30550,喜歡1533,贊賞7),這兩篇文章的標題她都取得很大眾化,但是內容卻和別人的很不一樣。
好了,言歸正傳。她的那篇《他又不是自己愿意的》,點開之后發現他說的是俞灝明。一開頭她就說:俞灝明在熱播劇《那年花開月正圓》里演了一個反派。電視我沒看,但是據說演得不錯。
然后把容嬤嬤、雪姨、安陵容、凌玲、馮遠征、胡歌、郭敬明、余男、李嫣全部搬出來,好佩服她可以一下子聯想出那么多人。接著文中又出現了《活著》《色戒》《故事會》。
我很驚訝,她連電視劇一集都沒看過,怎么可以寫出這么痛快人心的文章?我為了寫《那年花開月正圓》蹭點熱點,還特意去看了三集,才勉強寫出了一篇很一般的文章。
再來看《臣妾,是鈕鈷祿·雨桐》,她居然能把李雨桐與薛之謙之間的事跟甄嬛傳連起來寫,接著,又拋出《我的危險妻子》《賢者之愛》《美女的誕生》《雙食記》《錘謙案》《側美案》,她把每一部提到的電影都能三言兩語用自己的話總結出來,而且總結得很到位,更令人佩服的事她把這些和李雨桐事件結合在了一起,感覺還結合得很順。
再看《人言可畏,人言可畏》這篇文章,一開頭,她就說,下面這幾件事,串起來看會非常有意思。于是《戰狼》、《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大涼山的孤兒、《小學生性健康教育讀本》、水塘里的錦鯉、蝗蟲、潮水、因為第二名跑錯跑道,導致幾百名參賽者跟著跑錯的馬拉松、《二十二》、中國游客偷日本馬桶、南京火車站猥褻女童案……
她寫的這些,如果沒有大的閱讀量、觀影量以及深厚的文字功底,是沒法寫出來的,她真的是已經把文字駕馭得很順手了。
我一直不明白她“一棵花白”的含義,直到看到她的《經冬不死,春亦有英》里的釋義:花白,性溫,味甘,無毒。清熱除煩,行氣祛瘀。據《本草綱目》記載,其根經冬不死,春亦有英,生命力旺盛。故人們譽稱為“不死菜”。植物的量詞是棵,比如一棵松樹,一棵柏樹,有根,有生命。而顆是說形狀扁圓的物體像一顆紅豆一顆黃豆,如果說一顆花白,就是已經死了的放在菜攤上賣的那種。
我還活著。
我極喜歡“經冬不死,春亦有英”這八個字,有很長一段時間,這八個字,是我向著一切阻力開戰的軍旗。
就像打王者榮耀,哪怕我方只剩下一個禿水晶了,我還是會對隊友說:“穩住,我們能贏。”事實上,我們有很多次絕地反擊,本以為必輸了,結果對面有人掛機,或者對面太得意開始浪,所以局勢逆轉,反而獲勝。
最令我印象深刻的一局,我們死了三十多次,對面死了十來次,完全被吊打。
你看,她居然還能把王者榮耀結合在一起。功底不是一般的深厚。
把王者榮耀結合在一起的還有《羅子君猥瑣發育,并搶了唐晶的buff》,然后文中又出現了《射雕英雄傳》。
她在《開始寫作之前,你該知道的三件事》一文中建議大家多讀讀魯迅。說魯迅可能已經在課本上敗壞了我們對他的好感度。她說,魯迅的文章,放在現在看都不過時。
于是我昨天把魯迅小說小說全集下載了下來,看了幾個章節,今天在家,忽然想起了家里好像有一本《朝花夕拾》,于是拿出來看,正打開,上初一的妹妹發視頻過來,問我在干嘛?我把封面給她看,她激動地說:“這人好熟悉,是老舍還是(她正在想,我說“魯迅”)”。然后就聊了一下三味書屋,妹妹說,她們課本中有一課正好是《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我說我想看一下《狂人日記》,看完再開視頻,然后我發現怎么感覺看過了,再繼續看,才又發現,這不是昨天晚上用電子書已經看過了么?只覺得自己也太…(我都不知道怎么形容自己)。
再說一下為什么一棵花白不是簽約作者,是因為人家是專題主編,不屑成為簽約作者,可是她的回答卻是因為自己懶,懶得定期更新。
昨天晚上還是刷簡書,看到一篇文章《羅子君:謝謝你,嫌棄我》,看完我才知道原來《我的前半生》的原創是魯迅的《傷逝》,而亦舒是魯迅粉,亦舒把魯迅描述的被嫌棄的羅子君換了一個新的命運,就是靠自己重新站了起來。(可惜電視劇把作品又拍回了魯迅的《傷逝》,雖然子君是站起來了,可是是靠著別人站起來的。)熟悉亦舒的人都知道,亦舒的小說,都是很現實的,都是教女人要獨立的。跟瓊瑤正好相反。
我今天來讀魯迅,居然讀的不是很懂。我很慚愧。
我們真的應該多讀一些嚴肅的作品了,那些公眾號里的文章,只是二手知識而已,我們可以看,卻學不到真正的精華。
《技巧》一書的作者郝培強說過“所有的知識其實也都是信息,信息在不同的載體之間,通過不同的介質傳播的時候一定會產生損耗。”然后舉了一個例子:不知道你們小時候有沒有在學校里做過一個游戲,就是5-6個同學站成一排,老師把一句話,耳語告訴第一個人,然后,一個人告訴另外一個人,最后一個人站出來把那句話大聲地說出來,然后老師公布原話,結果往往都非常爆笑。
所以,請大家一定要看原書,而不是看走了樣的二手信息。
昨天,突然看到樂小米的《涼生,我們可不可以不憂傷》已經出到4了,這本書我初中的時候可是愛不釋手啊,經常午睡的時候躲在被子里偷看,當時只出到2,很多粉絲因為等不及樂小米更新,直接自己續寫了,我當時跟自己說,我要等樂小米更新了再看。
如今,已經更新到第4部了,我很激動地打開來看,結果發現,涼生還是那個涼生,姜生也還是那個姜生,可是我已經不是原來的那個我了。
從初中到現在,將近10年,我已經成長了不少,那些膚淺的讀物再入不了我的法眼。
比如,“我發現自己居然誤會了他,頓時臉紅得像熟透的蝦子”這個表達很奇怪,自己的臉變得像蝦子一樣紅,應該是在別人看來的印象,不是自己所能知道的,應改成“我感覺自己雙頰滾燙”。這都是看了【日】大澤在昌的《暢銷家寫作全技巧》才知道的表達錯誤。
我隨便看了一點開頭就沒法看下去了,現在這些青春文學作品對于我而言一點價值都沒有。
在這里我不是批判它,饒雪漫說過一句話:青春文學就是淺薄,但它有青春的深度。沒有人永遠十七歲,但永遠有人十七歲。我也非常感謝樂小米的這部作品出現過在我的生命里,如果沒有它,或許我不會愛上文學。
今天,當我想寫一些東西的時候,我竟發現我什么也寫不出來,雖然我每天閱讀了很多的知識或者說是信息,我看了很多文章,不管是公眾號上的還是簡書上的,結果越看越焦慮,還是一個字也寫不出來。為什么會這樣呢?其實是因為我每天雖然都在閱讀,但是讀的都是二手信息,真正讀的嚴肅作品卻很少,所以我現在的狀態就是半杯不滿,空出的部分當然填補不上。
在人的一生,有些細微之事,本身毫無意義可言,卻具有極大的重要性。事過境遷之后,回顧其因果關系,卻發現其影響之大,殊可驚人。------這就是知識改變命運。
大家有時間可以去讀一下桐華的《那些回不去的年少時光》以及她的訪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