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e公子 2017年1月27日 于昆明
關于思考復雜問題的關鍵維度的總結,最早是在2006年的時候,自己在工作中感覺到需要用一些特定的維度結構化復雜信息,否則腦子里面的信息、靈感、執行任務的頭緒紛亂如麻,抓不住重點,于是有意識地總結思考問題的有效維度。最初總結了六個維度,后來不斷完善補充,2012年的時候基本確定了十三個維度,2013年又補充了一個維度,并結合多年的實際使用,寫了一篇系統總結的文章。
近兩年來,隨著工作崗位和工作性質的變化,我按部就班使用“十四維度思考模型”來思考問題的次數減少了。這并不是說這個多年總結出來的思考工具就不能在新的工作情境下發揮作用了,相反,非常多的情況下,該模型依然能夠相當全面地幫我梳理信息和思路,這種系統化、分層次、結構化的思維方式非常經典。
現在返回頭來看,這個思考工具是我本人最重要的思維成果之一,也是在職業發展初中級階段,一個相當有用的“拐杖”,幫助我在職業上和專業上,翻越了一個個難行的崎嶇山路,走得更高更遠。
“工作思考模型”
——幫你理順復雜工作的十四個思考維度
Lee公子 2013年12月 于北京
咨詢工作中,每天都要面對一些復雜、模糊和非計劃性工作。這類復雜工作任務往往有著多樣化的要求——既有客戶提出的各種要求,也有領導對這個工作的碎片化的思考和指導意見;同時此類工作往往不是一個點式任務,而是涉及大量的前期準備工作和后續跟進事項,需要一段時間和一定的人財物資源才能夠完成。實際上,這類任務中涉及的人多一點、時間長一些,就已經是一個“項目”的概念了。
這樣的復雜工作任務都有哪些呢?
- 典型工作一:分析性的工作(例如數據分析、案例分析等)
“…這些數據到底要支撐什么結論呢?…”“…這個案例到底研究哪些重點?…” “案例的深度信息要到哪里去找?”“分析成果要做成什么形式?”“什么時候完成?”…
- 典型工作二:工作計劃與事務安排
“…這次的市調時間計劃怎么安排?…”“…我的訪談提綱要有哪些內容?…”“…我要撰寫的這個部分,需要得出哪些結論?需要哪些信息支撐?誰能幫我獲得資料?…”
- 典型工作三:涉及到對外溝通性的工作
“…首次溝通PPT要溝通些什么?…”“…每周的客戶工作聯系函怎么撰寫?…”“…這次見客戶要做哪些準備?…”
- 典型工作四:非計劃之內的工作
“…這次會上提到的幾個東西需要我來落實…”“…領導剛才交代的事情要馬上完成…”“…為了配合這次活動,我必須先完成這些事…”
對于這類牽涉多方要求,工作步驟多,要協調的資源多,有一定工作周期的復雜大任務,怎么在前期快速理順工作思路,不延誤工作開展,高效組織人員推進任務執行,是對經理人員工作能力的一種典型考驗。
工作中最有效率的事情是什么?我的經驗是:用有效的思維方式來思考,而不是看似緊鑼密鼓地安排一大堆事情埋頭苦干。
在這里,分享一下自己多年總結出來的高效思考工具“工作思考模型”——用于在任務伊始快速整理信息和理順思路。
“工作思考模型”包含三個層次的十四個思考維度。
第一層面思考:工作方向與取舍內容**
第一層面實際上是想清楚這個復雜任務為什么做以及要不要做的問題。
雖然工作往往是上級領導分配下來的,但是由于領導對于工作的具體執行不會想得太深入,很多時候一個復雜任務未必是按照領導的初始想法做出來的,甚至可能有更直接簡單的方式來完成,并不需要完全按照領導的想法來做,但效果依然可以保證。因此需要你首先思考做這個任務的真正目的,以及到底要不要這樣做的問題。
這個層面涉及到四個思考維度:
(說明一下,“/”是表示近義詞,幾個詞表達的意思是接近的。)
一、目標/理想/愿景/愿望——方向往哪里去。
二、原則/取舍標準/硬性限制——硬性的、規則性的、客觀性的、難以改變的限制條件。
三、任務/目的——要完成/得到什么;要做什么事。
四、意義/影響——完成以上的任務(事件)以后起到什么作用或產生什么影響;明確任務的意義以后工作才有動力。
第二層面思考:任務構成與支持條件**
第二個層面是在明確了任務執行的必要性之后,開展工作需要哪些必要的信息和資源支持。這個部分如果不能理清楚,往往難以推進工作(有時候你會發現,這個任務靠現在自己的資源根本完成不了,你就需要趕緊爭取資源或者讓領導另外分配給更合適的對象,否則自己耽誤了時間、浪費了資源,才發現自己其實根本“搞不定”,那后果是很嚴重的),或者工作結果偏差很大(有時候交流的過多、信息量過大,反而容易忽略很多要求)。
這個層面涉及到五個思考維度:
五、要求/建議——比較主觀性的要求,需要盡量去達到,但并非不可改變,也有可能做不到
六、問題——構想的可能遇到的問題或者根據經驗自己提出的問題
七、資源渠道——我從哪里得到那些我需要的資源?包括經驗、知識、人脈等。
八、內容/構成——列出能夠想到的工作內容模塊就可以,這里不要求出一個邏輯嚴謹的思路;工作可能包含的主要工作內容,能思考越細越好。
九、創意與想法——對工作產生的各種想法、靈感、創意等,這些東西都可能成為工作成果中的亮點、創新和突破。
第三層面思考:事務落實與執行到位**
這個層面是具體如何執行的思考,會把任務落實到人、財、物、時間上。我還要強調一下,執行落實層面的東西不要一上來就去想,為了趕進度或者讓人不要閑著就著急分配任務。前面兩個層面的問題不想清楚了,執行往往會走好多彎路。花時間想想清楚前面兩個層面的問題,可以說是“磨刀不誤砍柴工”。
這個層面涉及到四個思考維度:
十、方式/形式——工作開展的方式,或工作成果的形式。
十一、工具/道具/技巧/技術——完成工作需要借助的必要工具。
十二、階段/步驟/過程——工作開展處于什么階段?需要幾個步驟完成?需要經歷幾個階段?
十三、時限——工作時間的限制,多久完成?什么時間點必須完成?
十四、分工——誰來具體執行。
怎么應用“工作思考模型”?
- 首先,工作思考模型的十四個維度是不是都要理一遍?
從實際使用中來看,十四個維度中有大約十個維度是最常用到的,分別是:目的、意義、要求、問題、資源、內容、想法、形式、時限、分工。
建議大家背下來,遇到頭緒很多的復雜任務立即拿筆記本列出來,將腦海中各種信息迅速分類整理。
在實際填寫的過程中,如果有些維度填不出來怎么辦?遇到填不出來的維度,很有可能就是你沒想透、沒想到的思考盲點;如果確定并不是自己的思考盲點,那就是快速跳過,填寫下一個,以后想到了再補充上去。
- “工作思考模型”適用于哪些情況?
實際應用的場景很多,是一個通用性很強的思考工具,大到一個項目的初步思路整理、項目具體工作內容的安排,項目建議書的撰寫,小到市調訪談提綱的設計、案例研究的設計、客戶溝通函件的撰寫等等,都可以完美勝任。
- 直接使用“工作思考模型”的腦圖版工具
為了方便快捷地使用這個思考模型,并且讓思考模型方便在團隊內傳播和使用,本人將這十四個維度制作為一個腦圖版模型工具,使用的時候直接將該文件打開或者發送某人,在上面填寫即可。
腦圖版“工作思考模型”:
- 一定不要認為填寫“工作思考模型”會浪費你的時間
接到復雜任務之后,認真填寫一遍“工作思考模型”可以讓你真正高效地理順信息和思路,絕對是“磨刀不誤砍柴工”“事半功倍”的事情,甚至可能是你開展工作前能做的最有成效的事情。
一定不要僅僅看了一眼“工作思考模型”的圖,就認為“這個東西好復雜,填一遍多浪費時間呀”“我自己隨便想想就能想清楚,不用搞這么繁瑣吧”,一定要多實踐幾次,用會用好,它會讓你的思考效率明顯提升,讓你的工作能力如虎添翼。
最后,附上使用“工作思考模型”的三個例子作為示意。
示例一:某大規模專題研究項目初步思考
背景:
某大規模專題研究項目,公司領導將項目情況對我進行了口頭溝通,接下來我的團隊將正式開展后續的一攬子研究工作。本人對于項目所在區域和該項目涉及的專業領域并不十分熟悉,對于如何開展研究工作頭緒紛雜,思路不清。在與客戶正式見面溝通之前,需要讓年輕的團隊成員們開始做一些有效的功課,作為與客戶交流的談資和后面工作的素材。
“工作思考模型”應用:
應用效果:
整理完這個初步的思路以后,我對于工作的重點和必要的工作內容心里大概有數了,開始召集團隊開會并做了分工,討論深化了很多方面的工作內容。
示例二:與某某企業就項目的首次溝通文件的準備
背景:
第一次與該企業高層就項目的具體情況進行正式的溝通,溝通為會議形式,是雙方第一次正式的團隊見面會。對方高層將在會議中正面回答我方的各種問題,并利用會議的契機,幫助我方協調多方資源和落實各口對接工作的責任人。所以是一次非常重要的會議。會上我方需要提出哪些問題,需要準備哪些會議材料,頭緒很多,要準備的事情也非常瑣碎。在這里受限于篇幅,僅僅展示一下關于問題溝通部分的思考內容,其他會議內容的思考略去。
“工作思考模型”應用:
應用效果:
搞清楚要與客戶高層溝通的主要問題之后,我迅速將溝通會議的PPT撰寫出來,內容井井有條。后續的溝通會很成功,溝通信息也比較充分,對后續工作的開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示例三:撰寫與客戶的工作聯系函
背景:
某項目市調結束之后,需要每周與客戶保持溝通聯系,每周會將最新的工作進展情況撰寫成工作聯系函發給客戶,以保持信息的對稱。雖然只是一個簡單的溝通函件,但是必須做到專業價值感的傳遞,同時又要快速完成,不能占用自己太多時間,影響其他的工作。
“工作思考模型”應用:
應用效果:
通過快速整理思路,函件內容在一個小時內就撰寫完成了,非常高效快捷。以后每1~2周都用類似方式整理溝通思路,聯系函能夠快速成文,效率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