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不住何必要偽裝堅強,痛痛快快哭一場又何妨?
人生其實就是場離殤,那些舍得舍不得,生命里重要的人或物,都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變成煙云消失遠方。
由于工作生活原因,已經很難得有時間回到銘刻滿童年憶趣的老街了。
前幾天由于家族姑姑去世,作為后代家的我們又一次來到老街正中的關爺廟前集結前去吊唁。
關爺廟是我們老街的標志性建筑,也是過去老縣城的中心位置,東鄰就是四十多年前各個縣直機關和行政單位所在地。關爺廟在十字路口的正中坐北朝南,廟前面的大路東西南北貫通,是通往周邊三鄉五里村莊的要道。
關爺廟更是鄉親們農閑時或茶余飯后喜歡聚集閑話家常的地方。所以,過去關爺廟前一直是熱鬧的,特別是初一十五或廟會的時候,聚集了來自四面八方走親訪友和看熱鬧的鄉親。
平常每到初一十五,關爺廟就廟門大開,整條街的大嬸大媽們在晚飯后就三五成群帶上香燭到廟里祈福安康。
而廟門外更是聚集了老爺們兒和孩子。老爺們兒開心談論著最近周邊的奇聞異趣,家長里短和農田管理進程。孩子們卻是瘋跑野跳追逐著在人縫中嬉笑閃躲打鬧。整條街都在鄉親們簡單純樸交流中笑聲遠揚,沸騰開去……
再就是廟會的時候,關爺廟前更加熱鬧。以父親為首的父輩們在廟會來臨之前月余就開始商議廟會請“玩藝兒”和請人演露天電影事宜。
所謂“玩藝兒”就是請戲班和說書人來登臺獻藝,以慰籍鄉親們辛苦勞作之余的心情放松。
過去可供鄉親們娛樂的去處和節目匱乏,所以,每到廟會,戲臺和說書人的臺案前都被鄉親們熱情包圍,接踵摩肩風雨不透。很多年齡小一些的孩子們都是被父輩扛在肩膀或直接騎在脖子上,才能看到熱鬧的戲臺場面。
而大一點的孩子們不管大人們的笑罵,身形歪斜趔趄著就擠過人群,來到臺前圍坐或你挨我擠著就近好奇著目不轉睛圍觀。以致后來都學會了說書人的開場白,說書人一拍驚堂木,他們就一起調皮著喊“……說滴是……”往往惹來鄉親們凌亂地哄鬧和笑嗔……
那個時候,戲班和說書人都被派向農戶家吃飯,每家每戶分幾個人輪流更替。那個時候民風純樸,鄉親和戲班里的人沒有私心雜念,待人都如親朋一般誠摯,每每都是噓寒問暖最好的家常飯奉上。
所以,大家在相處中都結成了深厚情誼,以至于到現在三四十年過去,還有鄉親和戲班上人有來往,大家能走動就走動當親戚互相探望。沒時間走動的,也不忘見到互相村莊的人打聽對方現在的消息。
我那個時候也就是幾歲模樣,父母待人總是熱情有加,所以,家里就留了好幾位戲班的年輕男女有時住宿和吃飯。
我印象里是到戲班玩耍時是被那些年輕的姐姐哥哥們搶著逗樂或抱在懷里舉在頭頂的……當然是開心無以言表,可以在其她小伙伴面前傲嬌!
到現在,這些年過去,六十六歲的母親每當在街口或集市上見到原來戲班的人,都還是一如既往熱情著湊在她們面前問東問西,打聽她們的近況。
轉眼白駒過隙,物轉星移,原來熱鬧的關爺廟前隨著父輩們的逝去,現在愈發沒有當年的熱鬧。
當年那一位位意氣風發,和父親一樣頂天立地支撐一家門面的漢子,基本看不到蹤跡,都歸塵歸土在天堂繼續他們簡單純樸的生活。
廟會沒有了父輩們的組織,當然也沒有了往昔的熱鬧。現在科技發達,時代進步,鄉親們生活質量提高,生活節奏也在加快,什么“玩藝兒”都不再感到新鮮,就連人心也似乎沒有了當年的熱乎,左鄰右舍貌合神離,各掃門前雪比比……
所以,這次在關爺廟前集結,遠遠看到由于各家忙于生計,只能在這種境況下才能難得聚集的本家族姐妹兄弟,有的在紅白事上也難得一見,心中感慨萬千!是呀,大家都一個“忙”字了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