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晨在這條微博里這樣寫的:天天在家背《憫農(nóng)》,不如當(dāng)真務(wù)農(nóng)一日。土豆今兒在“分享農(nóng)場”里采摘了黃瓜、草莓,西紅柿,喂了小豬,小羊和大鵝,還栽下了六株小樹苗,不知來年能否開花結(jié)果?謝謝“地主婆”石嫣同學(xué)的盛情邀請,孩子們在田間地頭自由奔跑,玩的樂不思蜀。配圖一張是小土豆拿著一根黃瓜正在咬的照片、照片還有小土豆拿鐵鍬除土、拿水桶澆水、和小伙伴們拿菜葉喂羊的照片,看到照片時我似乎一下子就看到了童年的自己,看到了小的時候我在爸爸種的黃瓜架下面,摘下渾身長滿毛刺的黃瓜然后用手搓搓就直接吃了,那種清香是我長大后再也沒有吃到過的,那份清香有著童年里快樂,有著勞作后一家人坐在樹蔭下開心的暢聊的快樂時光,當(dāng)然,這些年爸爸依然還在小菜園,種黃瓜,豆角,茄子等,只是現(xiàn)在摘豆角,摘黃瓜,變成了孩子們的獨享的快樂了,我依然還會像小時侯那般的摘下來,用手搓搓就吃,黃瓜的味道還是那么的清甜,只是這份甜里面多了一份感傷,多了一份憂愁,常回家看望爸爸媽媽。
圖片里那些鐵鍬我也好熟悉,想到了童年的自己總是和爸爸媽一起到田地里干活,雖然爸爸媽媽不讓我們下地,可是我依舊愿意跟著,雖然我們的勞動和照片中小土豆的勞作顯然不是一種形式的勞動,但是讓孩子接觸大自然,感受那份泥土的味道,是孩子們向往的。
一邊繼續(xù)翻姚晨的微博
我看到了她記錄寶寶成長的照片,每一張都是滿滿的愛。每一張都是愛的陪伴。
我看到了她記錄兒子送她的禮物,那般的珍視和懂得。
我看到了她記錄兄妹間的情誼,照片里透著的都是良好的家庭教育,不會忽略家庭成員中的任何一個。
我看到了她記錄關(guān)心社會的事情,盡管這個事件不斷的被發(fā)酵,她依舊會發(fā)聲。
我看到了她記錄她的事業(yè),一個不會因為自己是媽媽而放棄事業(yè)的人,而有過哺乳期經(jīng)歷的人都會明白為了孩子的那口好奶而拼盡全力。
我看到了她記錄她的健身,姚晨在這里真的可以是典范,產(chǎn)后健身算什么,關(guān)鍵是懷孕中的健身,那一組照片,委實讓我驚嘆。
我看到了她記錄自己看的書,一個不斷學(xué)習(xí)的媽媽
還有很多很多……
越看越感動,感動的同時也是感慨萬千,不知怎么就想到了咪蒙寫過的一篇文章《連陪孩子的時間都沒有,你成功個屁啊》文中寫到:中國文化里,過多強調(diào)生育是一種權(quán)利,甚至是一種義務(wù)(不孝有三無后為大),而忘了最最重要的一點,生育是一種責(zé)任。在你不能確定可以給孩子足夠的時間陪伴時,請不要草率地生下孩子。《窮爸爸、富爸爸》里就有一句,所謂成功,就是有時間照顧自己的小孩。
家庭教育和心理專家都指出,孩子0到12歲,尤其0到6歲之間是成長的關(guān)鍵時期,父母不應(yīng)與孩子分離,不要以任何借口和孩子兩地分居,或者放在身邊也置之不理。能否跟父母尤其母親建立親密的依戀關(guān)系,關(guān)乎孩子一生安全感和幸福感的建立。教育專家公認(rèn)的一點是,孩子0到6歲跟父母相處一分鐘,頂?shù)蒙现蟾改敢荒辍裕垊e說那種“孩子還小,誰陪都一樣”的蠢話了好么?我周圍很多朋友說自己跟父母不親,長期以君子之交淡如水的方式相處,就是因為小時候跟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長大,跟父母的感情總隔了一層,哪怕長大后一家團聚了,那種親密無間的感覺卻很難形成。小時候父母缺位所造成的遺憾,是很難彌補的。柴靜的《看見》里就寫到一位心理醫(yī)生,三歲之前,母親把她寄養(yǎng)在別處,帶著姐姐生活,重逢后,她覺得母親不親,覺得母親更喜歡姐姐,五十年過去了,那個不公平的感覺一直在。
寫到這里時,我也更加明白,昨天帶兒子玩卡丁車后的那份滿足了,第周六都是我先生帶他玩,昨天因為孩子要去醫(yī)院拆線,我就沒有去中科院上課,當(dāng)兒子得知我不上課,他別提多高興了,第一時間就是說帶我開卡丁車。雖然我不喜歡開,可是看著兒子歡呼雀躍的樣子,那份快樂是無法用語言可以描述的。
父母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孩子,做真正的自己,做努力成長的自己,何嘗不是在用身體力行的示范在影響著孩子的成長。借用姚晨在一次采訪中說的話,作為結(jié)束:
她說:“很多人問我你以后想讓土豆干什么,但是我真的不知道,其實大家都是彼此非常獨立的個體,都是獨立的靈魂,我的任務(wù)就是負(fù)責(zé)把他帶到這個世界上,把他養(yǎng)大,之后的路其實完全靠他自己走。”
本文照片和微博截圖來自于姚晨微博,感謝,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