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為令人厭惡的偽裝,是“以愛之名”的傷害。
Joe導拿出了那把制作絕美青春標本的鑷子
現在的我喜歡所有形而下的生活的對話、細節的柴米油鹽、過去的別人的會發光的青春以及所有的愛都不會有生離死別的故事。對于我這個至今都沒能完全跳脫暗黑壓抑青春期陰影的、擅長自己跟自己玩兒的十級愛好者、不抽象就會死的形而上學深度患者而言:
1.所有會發光的青春都是別人的,過去的;
2.愛的故事里最稀缺的特質是:篤定無疑、杜絕生離死別試煉、相信無因之果或者無果之因、所有“善惡對錯好壞”會自動退下;
以上都是我因為在長身體的青春期嚴重缺失,如今都必須盡快補回來的,而Joe導劉澤源的十五年前憶二十五年前的《少年十五》,就是我急缺、急需的故事,與其說是閱讀旁觀,不如說是同理治愈。就連故事結尾的分離對我而言都是明快、簡單的。
整個故事好像是在人性的最佳狀態,在“愛”還不會“思考”的那個瞬間,及時捕捉、小心翼翼修整、保存,將它制成了標本,浸泡在對作者而言濃度最適切的福爾馬林,也就是那個時代的香港里(熱烈、明快、高調、天真、勇敢,充滿了“那些華而不實的招式,那些心心念念的浪漫,那些海市蜃樓的臆想”的香港)。
非常感謝joe導讓我有機會先于出版,看到了這個故事,而就在開始閱讀之前,我還在處理極其“腦宅”的小小感受,寫完一篇叫“你的皮膚都穿松了,腦子里的那場葬禮結束了嗎?”試圖叫停那場從初三讀了Emily?Dickenson腦子里那場葬禮后就開始,并且持續多年的腦內葬禮,想用“穿松了的皮膚”正視已經揮霍得所剩無幾的青春。然后joe導拿出了這把他用來制作絕美標本的鑷子,在二十五年后,也許再過個二十五年,鑷子依舊能輕松掀開一個事實:青春既然有標本,那為什么還要畏懼失去?——唱片企劃方真
《少年十五》是由香港導演劉澤源攜手內地90后小生聯合創作的關于70年代兩個少年的迷糊初戀與告白,由攝影師編號223制作插圖,現已正式出售,電話訂購及微店訂購,可得作者親筆簽名珍藏版。
港幣:68港幣
人民幣:54元
更多詳情請咨詢:010-65511646/18811752070
關注新浪微博@交點連接文化傳媒 進入#少年十五#話題頁進行討論,更多優惠等你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