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臨近畢業(yè),有一位家長微信老師:老師,我家孩子就這樣了嗎?有啥可以快速提高孩子成績的方法嗎?
老師撫額長嘆,不知如何回話。
猶記得初入學時,這位虎虎有生氣的孩子特別招人喜歡,做啥事兒就一個字:快。走路快,說話快,做事也快。但是,走路雖快,卻也是經常磕磕絆絆;說話雖快,咬字卻并不是很清楚,表情達意也是模模糊糊,往往費了好大的勁才能弄懂他說的是啥;做事情快,無論啥事他都能快速完成,但是效果并不是同齡孩子該有的水平。
當時,老師就很嚴肅的和家長談過,希望家長在孩子的生活和學習習慣上多下工夫,幫孩子培養(yǎng)好的習慣。最后,老師還是特別嚴肅的和家長說:“如果低年級階段不能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等高年級了,不僅孩子的成績不會好,孩子也會極難管的。”
可是,雖然老師很嚴肅,家長卻很敷衍,因為孩子每次的測驗成績都是97,98等高分。家長用一句話結束了談話:“老師,你就說吧,這孩子也沒見他多么的用功學習,成績也還挺高呀!”老師聽出了潛臺詞:“我家孩子聰明,不用這么麻煩。”老師也是無奈。
之后無數次的談話,交流,老師看著家長的態(tài)度,從滿不在乎,到惶恐無措,到無所謂,一直到現在的急慌。但卻從沒有接受過老師的建議,去耐心地培養(yǎng)孩子的好習慣,終至如此。老師只能無奈的微笑。
和這位家長很相似,現在很多的爸爸媽媽,孩子從上學之日起,就只盯著孩子的成績,成績好,就眉開眼笑,成績不好就大發(fā)雷霆。殊不知,好成績來自于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特別是要長期保持優(yōu)秀的成績,背后更需要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而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既不是與生俱來,更不是一蹴而就。良好的學習習慣的養(yǎng)成和好的學習方法的掌握,是需要一個長期持久的培養(yǎng)的。需要家長老師的鼓勵、指導、引領的。這個過程可能要貫穿孩子的整個求學生涯,特別是孩子初入學校的前幾年,更是重中之重。
所以,當你的孩子開始學習了,不論是學什么,請靜靜的陪伴,耐心的指導,誠心的鼓勵,從學習初始,就幫孩子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吧。正如古話說的:“磨刀不誤砍柴工。”把“習慣”這把刀磨快了,才能收割“成績”這捆柴呀。
2
前一階段有一則新聞令人唏噓。
48歲的上海人大衛(wèi),從小就是“別人家的孩子”,大學讀的是名校,后又出國留學,同樣拿到了名校的碩士學歷,典型的學霸。是多麼讓眾多家長羨慕的孩子呀,多少家長估計做夢都想著擁有一個這樣的孩子吧。
但是,接下來的事情可能是所有家長都唯恐避之不及的。
大衛(wèi)碩士畢業(yè)6年,不肯出去工作,82歲的媽媽,不僅不能指望兒子半分,還得反過來用自己微薄的退休金養(yǎng)活兒子。老媽媽欲起訴兒子,可咨詢后發(fā)現:即使勝訴,只要兒子依然不肯工作,法院也沒辦法。
風燭殘年,不能享天倫之樂,尚要面對兒子“是老媽的溺愛毀了他的前途。”的指責,情何以堪?
其實,當今社會,這樣的現象并不少見,只不過程度深淺不一罷了。從這莊莊事件種種現象中,我們不難看出,是我們的家庭教育出了問題了。
我們對于孩子的教育培養(yǎng),只重眼前,不做長遠規(guī)劃,最終是會導致半路翻車的。
誠然,當下升學的壓力山一樣的壓著每個家庭。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求學只是孩子人生一個階段,很重要,但并不是全部。除了學習,我們的孩子應該學習很多其他的東西,比如交友,比如勞動,比如面對困難挫折的勇氣,比如熱愛生活,比如珍惜,比如坦然接受成功或失敗的良好心態(tài)……這些,與學習成績同樣重要,具備了這些能力,孩子的學習成績會更加優(yōu)秀更加穩(wěn)定,孩子的人生也會精彩又充實,快樂又有趣。
所以,放眼孩子的一生,坦然接受孩子的“好”與“不好”,可能是為人父母首先要學會的第一課吧。
3
有一次作文,題目是:我想變成? ? (? ? ? ? ? ? ? ?)
其中有一位同學寫的是:我想變成一部手機。
大概是說,媽媽和手機太親密了,站著,坐著,走著,躺著都把手機捧在手心里,一刻也不放下。孩子覺得手機奪走了媽媽對他的寵愛,他希望自己變成媽媽手里的手機,讓媽媽捧著,時刻關注著,愛護著。
童言稚語,情真意切。
從童言稚語之中我們也看到了一個現象,那就是很多家長一味的要求孩子,眼睛就長在孩子身上,卻從來不反思自己的言行。
其實,孩子的成長過程,也是家長的成長過程。隨著孩子不同的成長階段,家長也應該具備相應的能力素質,也需要學習,嘗試,改正。誰又是天生適合當父母的呢?可不好好學習如何當個好父母,就是你的不對了。
須知“身教重于言教”,以身作則很重要啊。
孩子的成長很短也很長,培養(yǎng)孩子需要耐心、信心、真心和誠心,努力學習成為一個合格的,優(yōu)秀的家長。
不要心急,慢慢的陪孩子長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