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至今日,也游了不少名山,或巍峨,或陡峭,或景色宜人,可游過之后很快什么也記不得了,腦海中卻總是回想起故鄉的小山坡。
老家身處伏牛山脈與大別山脈交匯處,屬于淺山丘陵,說起來也是群山連綿,卻都普遍低矮,爬上去基本不費太大的力氣。
不過,我家所處的地方還算平坦,西邊和南邊基本上可以說是平原了,一望無垠。東邊大概7公里才到山腳下,北山稍微近點,有4公里吧,我姥姥家處在北山腳下,所以去北山的次數比較多。
小時候總是盼望著去爬山,但自己又笨且膽小,一個人又去不得。有清楚記憶去應該是小學1年級的時候,暑假去姥姥家玩,村西頭,一條小路直通后山,山上種滿桐油樹。我去的時候桐油樹的果實已經長大了,青青的,圓圓的,有點像青蘋果。臨走的時候,偷偷摘兩個,麻溜的裝進口袋帶回家去,回到家才發現把衣服上沾滿了污漬,不過這依然阻止不了我向小伙伴炫耀時的洋洋得意。
故鄉的山,不僅蓊蓊郁郁綠意盎然,濃厚的文化氣息也是深入人心。小時候最喜歡的就是聽姥姥講那些美麗的傳說。
連綿北山中有一峰,兩端高中間低,其名曰豁子山。傳說西漢末年,王莽篡位,殺了漢平帝。漢平帝的皇后是王莽的女兒,生下一子劉秀,王莽為斬草除根,非殺掉劉秀不可。正在危急時刻,一個忠臣巧使掉包計,用自己妻子剛生下的女兒將襁褓中的劉秀換了過來,對外保密,說是自己的兒子,后來不知道怎么被王莽知道了,下令追查,看掩藏不住,就叫劉秀連夜只身逃出京城長安。那時,劉秀已是十幾歲的小伙了,座下一匹千里良駒飛奔不停,王莽苦追不止。追至此山,忽然不見了劉秀,大怒,一拳下去,山石崩塌,四處飛濺,山變豁了,從此以后就稱豁子山了。
其山腳下還有一塊頂上較平整的更小山丘,有一石柱,名曰“拴馬jue”(音,方言找不到具體的字),是劉秀歇息時拴馬處;有一小圓坑,號稱其水源源不斷,名曰“飲馬槽”,是劉秀飲馬之處;還有一大塊坪石,名曰“劉秀床”,他曾躺此休息。據老人們說躺在上面包治百病呢。小時候總是淘氣的躺在上面不起來,全然不顧石塊的溫度。
距離我家最近的一座山是五龍頂,山不高,樹也不多,局部還裸露著山體。小時候爬上去的機會不算多。當然這也有一個美麗的傳說,據說這盤臥著五條因犯了天條而被貶下凡間的龍,在這期間他們保護當地人民風調雨順,最終功德圓滿重回天庭。當地人為紀念他們的功德命名為五龍頂。
還有老母豬山,長蟲山,狗山,鳳凰垴等等,都有美好的傳說與回憶。當然也有許多不知道名字的小山坡也是幼時的樂園。
靠山吃山,山雖不大,卻也給我們提供了很多。我曾陪姥姥去山上,漫山遍野的拎著個大袋子挖中草藥,拿根繩子拾柴禾一旦一旦的向家挑,手握一根滴溜溜轉的長鞭趕著羊兒。午時熱的不行,滿頭大汗,找一個小山坳,小水坑,脫得干干凈凈鉆進溫乎乎的水里,是那樣的舒坦滿足。渴了,找一處山泉,雙手捧起一窩,那樣凌冽甘甜,解渴。
幾乎每年的暑假我都會來姥姥家,玩耍嬉戲,像個猴子一樣的不安分,歡快的度過每一個炎炎夏日。
可是姥姥在我初二那年走了,我再也沒有爬過那些曾經留有歡笑的山丘。
直到去年過年串親戚,去我老舅家,遠遠的我又看到了那些曾陪我的小山丘。午飯罷,我想出去走走,不知不覺我一個人走向熟悉又陌生的村西小路,我在山腳下久久佇立,卻猛然回頭,一步一步向回走,我想他們一輩子都已在我心里了,是那么清晰,那歡笑聲依舊在山丘間飄蕩,久久回響。
我想我不會再去與你相會嬉戲了吧,故鄉的小山坡,但你永遠在我心里銘記。
院子里的那棵大棗樹也是回憶故鄉的文章,分享給你,希望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