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發現靈感是攢不下來的。
當你看到一些東西,內心會產生觸動,想要針對這個話題滔滔不絕,但是你此時又不是很方便把這些想法記錄下來,那么,等你時間空余出來了,想要開始把你的想法形成文字的時候,你會發現,自己已經沒有什么想說的了。或許,還是記得你當時對這個話題的一兩個觀點,但是想要擴展開來,就需要再花費一番功夫了。
想到這個問題,是因為剛才看到一篇文章,作者說,要有質量的寫作,不要盲目地為了追求數值而毫無意義地指尖忙碌。他說,每一個作品,在形成之前,都曾經是在草稿箱里躺了幾個星期的一個標題。
針對這個觀點,我的想法是,部分同意吧。可能是受了太深的辯證主義思維方式的影響吧,在看一個問題的時候,我好像大部分都是這樣的看法,我認可這個觀點,但是怎么怎么的。似乎總是帶著點挑剔的眼光。也不知道這樣的態度對我與世界的交互,在發揮什么樣的作用,讓我對世界始終是不滿的,刻薄而挑剔,還是總不知足,一心挖掘,抑或者是,沒有自我,模棱兩可?看吧,我對自己的看法也是一樣的駁雜。
回到作者的觀點,他認為好的文章是需要經過一段時間的雕琢,研磨的。這當然是沒什么問題的,不過腦子,不經思考的寫作是不易出彩。但是吧,想得太多,難道不會讓自己最初始的靈光乍現都消失殆盡嗎?或許,隨筆,散文的魅力所在之處,就在于,心想到的,手都寫下來了。總覺得改過幾遍的文章,和最初的構想相比,面目全非,恍若變了個人一樣。當然,更多的情況是,標題在存稿里躺了太久,或者就此不了了之,或者從此魂歸混沌。
也或者是我筆力不夠,人傻還得多讀書?貌似跑題了。修為不夠,還得閉關啊。這是不經腦子剛出生的丑孩子……
鳳客于2018年10月11日晨倉促而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