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在互聯網知識服務的浪潮下,各種知識服務大行其道,教大家各種人生的捷徑,有教你時間管理的、有教你炒股的、有教你終身學習的、有幫你解讀各類書籍的,做得好的、可以說是有價值的知識服務,做得不好的、那就是做爛了的心靈雞湯。。。
這一年多來,我自己參加了不下三十個知識服務,幾乎囊括了所有領域里有影響力的節目,但真正從中受用的、可以說寥寥無幾,其中第一類的,有混沌大學和湖畔大學、有得到,組織了頂尖的行業領軍人物,能提供有沖擊力的內容,混沌大學提供的內容、更具專業性,湖畔大學提供的內容、更具實踐性,而得到嘛,時間長了、略有疲勞感,并且不是我一個人,而是大部分的人;第二類的,算是一些專業技能或知識的服務商,從管理到營銷、從創業到炒股、從時間管理到說話技巧、甚至到撩妹,算是無奇不有。第三類的,有樊登等讀書節目,幫用戶節省讀書的時間,并提供更深層次的解讀。
這三類、算是目前知識服務的主流方式了,并且、真正有價值的寥寥無幾。這是當下知識服務的第一個問題。
那第二個問題是,即便是那些有價值的內容服務,雖然提升了一些人,但提升的僅僅是懂得提升自己、改變自己的人們,也就是說,一個真正懂得提升自己、改變自己的人們,即便不參加這些節目、也會通過別的節目或途徑、來提升自己的。
為什么會這樣呢?原因有三,一,真正能夠提升一個人、改變一個人的,是長年累月的積累、而不是這些知識本身。我們小時候有個狗熊摘玉米的故事,據說狗熊摘玉米是一邊摘、一邊扔,所以說、即便一只狗熊跑進一片玉米地去了,最終他能帶走的玉米棒子、也就只有一個。如果那些知識是玉米、那么一個不懂積累的人、就是這只熊了,只有懂得積累的人、才會有成長,給兩只玉米棒、就能收獲兩只玉米,給一片玉米地、就能收獲一片玉米地。
二、前面是講了大量的知識積累,那么其中某個知識點,要想真正提升一個人,必須要成為一個人的思維或行為習慣。那又如何成為習慣呢?要大量的實踐、反復的實踐。人的思維方式、在大腦中是以神經突觸的方式存在的,一個知識點、聽聽一兩個小時、甚至短短十分鐘,是沒辦法形成物理突觸的,只有一次又一次的實踐當中、沖擊原有的突觸結構,漸漸地融合出全新的物理突觸,你才算掌握了這個知識點。這也解釋了為什么改變自己是一件痛苦的事情、頭疼的事情,大腦里長出新的東西、能不頭痛么。
三、前面講了一個人的知識結構,是一層層疊加的結構,那如果現有的結構有缺陷會怎么樣、不牢固怎么樣?這種原有的缺陷、會直接帶到新的知識點上,也就是說,你所接收到的、不是人家輸出的,即便你貌似都能理解人家輸出的,但到了自己去實踐的時候,隱藏在底層的缺陷、就會毫無保留的發揮自己的威力出來。
那我們稍微總結一下,知識服務、哪怕是非常有價值的知識服務,一、不懂得長年累月的積累、積累到自己身上,那是跟你沒關系的,二、新的知識結構的建立、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沒有反復的實踐、沒有形成習慣,是沒辦法固化到大腦中的思考或行為模式當中去的。
三、如果現有的知識架構是有陷阱的,那么再有價值的知識、也會有扭曲和失真。
好,這就是目前知識服務的主要問題所在,或者干脆說是幾千年有文字以來的教育、沒有解決的問題,而最好的證明就是:雖然知識越來越豐富,但真正有所成就的人群比例、自古以來都沒有變化過。這個證明,如果結合到大部分人身上,那就是無論聽了多少知識服務節目,真正改變自己、提升自己的人,還是懂得積累、懂得如何重構自己的認知、懂得如何去實踐的那些人們,而不是所有的人。
當然,不是說知識服務沒有用,我自始至終都沒否定過知識服務,反而是非常認可、非常支持,比方說:混沌大學,讓我們以極低的成本、有機會吸納頂尖的聲音,這是互聯網變革帶給我們的福利。但是,這個時代、或者說幾千年的人類教育,一直存在著一種更為底層的問題,就是今天提出的知識服務三大問題。
這三個問題,不僅僅是學習知識的問題,而是更為普遍的個人成長的問題。原因很簡單,學習知識的目的就是成長,而學習存在的深層問題,自然而然也是成長存在的深層次問題。大家可以回想一下自己走過的路,我們有成長的領域、沒有一個不是長年累月積累下來的,沒有積累的領域、也就沒有成長;
成長,也是痛苦的,無論年輕的自己、去接受一個個殘酷的現實,還是即便有所成就的今天、去適應時代的變化,我們都是在舊有的自我、跟現實不斷碰撞的那種痛苦當中、慢慢地去成長的。尤其是這個變革的年代,如果沒有這些變革,人到中年、基本是一個非常成熟、非常穩定的年齡段,而這場突如其來的互聯網變革,把整個社會的舊有體系、都給打破了,就別提我們個人了,無論是這個社會、還是我們每個人,都注定要付出痛苦的成長代價。
同樣的道理,成長也是一個不斷疊加的架構體系,底層的基礎有缺陷、或者有陷阱,等于是做任何事情、都帶著一個定時炸彈,這也是我不建議應屆畢業生去創業的原因,更是整個社會的創業成功率非常低的原因,創業拼的是創業者整體素質,最起碼是強悍的認知重構能力,所謂跟著創業一起成長的人,指的就是那種面對環境的變化、重構能力非常強悍的那些人。
那學習、以及更為廣泛的人生成長當中所存在的這三個深層次問題,有沒有可能解決呢?當然可以。
先說下整體思路,一、我們需要一個系統的個人成長理論、以及體系化的成長模型。二、用這個模型去解讀三件事情:1)解讀這個時代最頂尖的聲音;2)解讀這個時代的趨勢;3)解讀我們切身的工作和生活;三、引導大家開啟一個有積累的人生,開始屬于自己的那一份積累;4)在整個過程中融入一個非常重要的通用技能的積累——說話,讓大家用演講的方式、來參與分享自己的故事;我們一個一個來看。
一,我們需要一個系統的個人成長理論、以及體系化的成長模型。
其實,前面講的學習和成長過程中的三大問題,歸根揭底是因為沒有一個系統的成長理論、以及體系化的成長模型。想想我們每個人的成長,相信沒有一個人系統地接受過關于如何成長的教育,我們更多的是靠自己的探索和拼搏,來完成自己的成長,并且、那些有所成就的人們之所以有成就,其實靠的是自身的素質。所以,有成就人群的比例、幾千年來沒有改變過,要想改變這個格局,必須要有一個體系化的成長模型。
那我們提出的這個成長模型,概括起來就是:自我、現實、積累的博弈。
其中的自我,包括認知與心志,認知層面要解決三個問題:1)認知誤區和陷阱,2)以此為基礎、不斷的開闊思考的維度,3)再以此為基礎,不斷完善決策模型;而心志層面要解決兩個問題:1)經得起大風大浪,2)耐得住風平浪靜。
現實包括環境和融入,環境造就人、時勢造英雄,人生成就的高度,不是個人決定的,而是所處的時代背景和時代趨勢所決定的,個人所能決定的僅僅是走在前面、還是走在后面的問題。而融入呢,一方面要去掉那些不切實際的想法、以及任性的性格,一方面又不能變得世故、被現實吞噬掉。
關于積累,一方面,積累是動詞,不經過長年累月的積累,是不可能有成就的,而任何一個領域的成就,也肯定是經過長年的積累才能完成的。另一方面,積累也是名詞,人生所做的任何努力,最終要以某種積累的方式體現,雖說人生是一個過程,但這個過程有多廣、有多高、有多精彩,就是一層層積累所決定的。
最后,這個模型的關鍵在于這是一個動態博弈的博弈,簡單的說,光注重認知和心志的成長,沒人保證就一定能有成就,這個現象在學術圈比較普遍,同樣、雖然環境很重要,但光有環境和機遇,也不能保證一定會有成就,大把的二代、三代就是最好的證明,光懂得積累、不注重認知的提升和機遇的把握,這種現象更普遍了,大多的技術工人、小匠人、小商販,都是踏進了這個陷阱。
如此,一個真正的成長,是一個自我、現實、積累、這三者的博弈過程。并且,這個模型,可以解讀任何正常人的現狀,進一步可以看到一個人的將來,雖然到目前為止,這個模型僅僅解讀了我自己、以及身邊的人們,但解讀結果沒有任何偏差,不僅如此,自從我自己基于這個體系化的模型、全面剖析了自己之后,發現了大量的盲區,而我的真正的成長之路、也是起步于這時候,像是進入了一個全新的人生版圖一樣——從一個混沌的、甚至是偶然的人生,走進了一個清晰的、確定的人生。
這也為正式推出這個模型帶來了很大的信心,相信無論大家目前處于什么處境,都能通過這個成長模型、去看清自己,尤其是原先自己都不知道的各種誤區,我更相信大家都能對將來的方向、也會有一個清晰的認識,走進一個一目了然的人生版圖。
有了成長模型,接下來就是如何去掌握的問題。
其實我們的成長模型,本質上也是一套方法論,想要一個人去掌握一個方法論,要做兩件事情:
一、解讀大量的實際問題,大到這個時代的各種頂尖的聲音與時代趨勢,小到每個人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如果一個方法論解讀不了實際問題,只有一個結論,那就是方法論是錯誤的;這種大量的解讀、還有一個很重要的作用,那就是在這個過程當中,不斷地去深入理解模型本身、不斷地明白如何運用這個模型。一個理論、或者知識點,最怕的就是聽的時候不錯、結果過了一段時間就忘了。這也是成功的教育、要做的第一件事情。
為了更好的規范我們的訓練,這種解讀,我們暫時確定為以下三個:1)解讀頂尖的聲音,包括各個行業領軍人物的觀點、書籍、企業案例、個人案例,甚至一些社會焦點,我們會從自我、現實、積累的博弈角度去解讀,不僅可以深入理解成長模型,更是能夠拓寬視野、逐步開拓新的思維角度。輸出頻率是每周一個。
2)解讀時代趨勢和機遇。如果解讀頂尖的聲音,更多的是傾向于提升自我,那么解讀時代趨勢和機遇,更多的是傾向于成長的環境,對就是成長三要素中的環境,去看看環境對人的影響有多大,包括正面的、負面的,同時超越受環境影響的層次,進入一個可以為自己締造環境的境界,再往下就是進入一個能夠把握環境中的機遇、和趨勢,也就是乘風破浪的境界(每個老板的辦公桌上,都有象征著這種乘風破浪境界的帆船、或者什么的)。輸出頻率也是每周一個。
3)解讀我們切身的生活和工作。我們的模型、既然是成長模型,那就是意味著是一個深層次的、通用的模型,不僅要高大上、也要小而美。當然,每個人的經歷都不一樣,所以,我們希望戰友們更多的提出一些自己苦惱的一些問題,生活當中的、工作當中的,不怕沒境界,就怕要了面子、卻與成長插肩而過。尤其是心志的成長,所謂最好的修行、就在于塵世,一個真正的成長、是離不開細節上的成長的。
4)最后,我們的訓練方式,不是單向的輸出,每一位戰友,那是一定要輸出自己的心得的。我們最希望的境界,就是每一位戰友們,聽著聽著我們的輸出、就逐漸逐漸的產生自己的心得,甚至是自己的想法,用自己的一套體系、去理解我們的成長模型都沒問題,要知道灌輸教育、是教育的最低境界,培養人們自己的想法、那才是最高的境界。
而這個戰友們的輸出環節,我們也融合了一個非常重要的通用技能——說話,試想一下,當你積累了某項專業、再有一個會說的本領,那就是既能干事情、又能蠱惑一群人、協調一群人,這不就是一個當領導的最佳人選么?!職業發展需要說話的本領,創業當老板、那就更不用多說了,家庭也需要一個會說話的人、去讓生活更多的柔和、更多的輕松。。。所以,我們強烈要求每一位戰友們,通過說的方式、來輸出自己的心得。
希望每一位戰友,不僅在這里解決終身學習中碰到的問題,更是解決成長過程中碰到的各種問題,開啟一個不斷自我重構、完全融合到環境與趨勢、真正有積累的、嶄新的人生新版圖。當然,這個轉變過程、不是一兩天所能完成的,甚至不是一兩年所能完成的,我們希望在接下來的三到五年時間內,跟大家一起成長、徹底開啟人生的嶄新版圖,如此,我相信大家收獲的不僅僅是一個有成長的人生,甚至【深度思考營】會成為我們每一位戰友的互聯網事業圈,想想一群人聚在一起、三五年,并且都實現了各自領域里的成長,我想這種感覺、就是當年下鄉青年們的感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