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我聽到“因為一個人,愛上一個城”這句話,條件反射地,都會想起貝聿銘。
貝聿銘出生于廣州,祖籍則在蘇州,貝家是蘇州望族,傳承到貝聿銘這一代,已經是第十五代。蘇州獅子林原是貝家的產業,貝聿銘還在那里度過了一段童年時光。
我知道貝聿銘,是因為香港的中國銀行大廈。
第一次去香港,躊躇著不知道應該先去哪里走走看看,同學知道我喜歡建筑,建議我去中環,我去了。高樓林立的中環,香港中國銀行大廈確是最出眾的一棟。這棟閃光的摩天大樓,外形像竹子節節高升,線條隨性又不失格調,難怪被譽為“幾何的絕唱”。中銀大廈原來是國家在香港的象征,每個國慶日,大廈就張燈結彩。在設計之初,貝聿銘說過,他要賦予這座建筑以“中國人的雄心”,在眾多香港其它殖民地色彩的建筑中,它必須是光明的,一定要讓它抬起頭。他做到了。他也覺得驕傲,并且說:“這是我一生中的一件大事。”
貝聿銘當建筑師的夢想,是在目睹當時被稱為遠東第一樓的上海國際飯店平地而起之后。不過,1948年,他才從純學術的象牙塔進入實際的建筑領域,在房地產開發富商威廉柴根道夫的韋伯納普建筑公司待了十二年之后,他開始自立門戶。
貝聿銘說過,他事業上的第一個“貴人”是遇刺美國總統肯尼迪的夫人杰奎琳。杰奎琳在1964年選中當時仍然寂寂無聞的貝聿銘,讓他設計肯尼迪總統圖書館,從而一夜成名。
貝聿銘在美國的事業蒸蒸日上。美國建筑界宣布1979年為“貝聿銘年”,授予他該年度的美國建筑學院金質獎章。但一年前落成的華盛頓國家藝術館東館的設計,已經奠定了貝聿銘作為世界級建筑大師的地位。
貝聿銘對故國建筑也心懷感情。在他之前,建筑大師梁思成因為無法拯救北京建筑郁郁而終,而當年政府居然采納了他的進言,規定故宮周邊不準建設新建筑,二環以內不建高樓。今日的北京,二環內真的很少有超過七層的建筑。
北京香山飯店,是貝聿銘為祖國設計的第一棟建筑,在他的設計生涯中占有最重要的位置,他下過的功夫比國外其他設計高出十倍。鄭介初說過,開館前一天,貝聿銘與貝夫人,鄭介初與鄭夫人,每人一把大掃帚,打掃飯店庭院。貝聿銘說,香山飯店是他的一個孩子,他要給她穿上最漂亮的衣服。不過,后來,他就再沒有去看過這棟建筑。當中的傳說與故事有很多,也許因為這座建筑毀壞了原有香山的自然風貌,在一片綠叢中有著這么一座白色建筑群。不過,建筑也許放錯了地方,可是,仍然不能否定它的精致。1984年,香山飯店榮獲“美國建筑學會榮譽獎”。
讓貝聿銘站在世界之巔的作品,是聞名世界的法國盧浮宮重建計劃。當年,法國總統密特朗邀請全球15位知名博物館館長推薦設計師,有13位館長推薦了貝聿銘。他在眾多反對與嘲笑和批評的聲音中完成了這一項工作。如今,造訪盧浮宮的游客,多數愿意在玻璃金字塔前排長隊,也不愿從另外兩個入口進入盧浮宮。他也因此被授予最高榮譽獎章“榮譽軍團勛章騎士勛章”,有記者就這件事采訪他,他說:“我和我的建筑都像竹子,再大的風雨,也只是彎彎腰而已。”聽說他在接下這項工作之后,因為質疑和批評太多太多,好幾年沒有生意找上門。但個中苦楚,他只是淡淡一句帶過。
貝聿銘把他自己的謝幕之作,留在了他念念不忘夢縈懷魂牽的故鄉,蘇州博物館是他的封山之作。這座白色粉墻巧妙借助水面,向周圍的建筑延伸。在保存蘇州傳統特色的基礎上,用材和設計都非常有新意,灰色的花崗巖取代了隨處可見的灰色小青瓦坡頂和窗框,玻璃屋頂與石屋頂相互映襯,對粉墻黛瓦的江南建筑符號進行了新的詮釋,完全表達了貝聿銘“中而新,蘇而新”的設計理念。蘇州博物館打磨了四年才建成,落成之后,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
2017年,貝聿銘獲得“影響世界華人終身成就獎”。其實在這之前,貝聿銘已經獲得過作為一個建筑師可以獲得的所有榮譽。
他用超過半個世紀的時光,在多個國家的土地上,留下了精彩絕倫的建筑。這些凝固的音樂、凝固的詩,成為每座城市不可忽略的風景。貝聿銘的名字,也成為不可磨滅的符號,和他的建筑一起,成為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