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空下來的時間隨便寫寫。開始在一家公關公司實習,這兩天的工作特別多,所以幾乎每晚都加班加到八九點,第一天上班時候到十點半才下班,直接給我來了個下馬威。現在我們的部門正在給德克士做加盟主高峰論壇,所以前面的準備真的很多,從媒體邀請,預定場地,制作邀請函等等對我這樣剛剛進入公司的人著實很復雜。就比如,剛剛一篇人物簡介來來回回改了六七次,我的主管一直一個字一個字掐,一段段的去推敲是不是調整句子順序,考慮是否換一下另一個更強烈的詞語。雖然后來有些煩,但是想到自己的以后要從事新聞記者行業,就按住內心的浮躁,耐心的聽主管的想法建議,自己再好好折磨。現在經常看到一個人一定要提高自己的文字表達能力,比如兩個非常會做美食的人,一個文章寫得非常好,另一個卻不善其詞,那么前者可以寫一本關于美食方面的書籍,與大家分享美食和其背后的故事,比如美食可能不僅僅是食物,它還可以蘊含家庭主婦(夫)對自己家庭的一種責任和付出等。
向我們這樣離開文化基地的人很容易遠離自己的文化,甚至可能會忘記自己的語言,所以我經常提醒自己多用自己的語言寫寫文章,多看看自己民族的作品。我覺得一個民族想要保護好自己的文化,人口數量是個很重要的因素,漢文化之所以那么強大,我覺得很大程度上跟漢人的數量有關系,當然除此之外,漢人們特別團結,我看了一本歷史書,清朝時期很多漢人到邊疆少數民族地區后開荒種田,起初是一家人口去,后來他們就把自己的親戚都帶到那里去,這樣就很容易形成比較堅固的團體,不太容易被當地文化同化。反之蒙古帝國時期,成吉思汗打下帝國,所到之處留下來的人口少之又少,后來就被當地文化同化。
我個人對某個民族的認同感,還是需要一個純凈的血統,所以我不太支持通婚,但是沒有信仰和宗教的抑制,很難達到全民都共同堅守的標準。不過客觀的是現在我的很多同胞幾乎都對保持民族血液的純凈有較高的認同,所以都努力去尋找同胞。除了血統上的認同,還有一些人認為文化上的認同更重要,這樣更容易收攏更多人的心,從而對民族文化發展取到較好的效果,比如以色列當初召喚猶太人時候就曾宣布只要有四分之一血統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