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良知是意識、德性、理性三位一體。
沒有意識,我們無法意識到自己。沒有理性,我們無法知道善惡,無法認識世界。而沒有德性,這神秘的生命之光,我們的生命便沒有了目的和意義。有了生命,因而有形體,有理性,有道德,有意識,有人。缺一不可。落了單,良知不再是良知。
2
良知有什么用?
忽然啞口無言。
我突然意識到,人類生活中一切美好的東西都與良知有關,還要說什么呢?
良知是生命之光,照亮我們前行的道路。
良知是美好的憧憬,一切美麗新世界的核心都是良知。
良知是方向,目標,沒有了良知,人類社會將像巨大的機器人工廠陷入死寂。
我所知道的一切的美好都與良知有關,良知的用處不言而喻。
3
嘗試說說。
想讓你也體會到我體會到的。
愛情是美好的。它點亮世界,它意味著奉獻,它和生命的聯系不言而喻。
母愛是美好的。它意味著安全,意味著付出,與生命的聯系不言而喻。
相互扶持是美好的。有愛使山川草木一時都分外美麗。
犧牲是壯美的。它與群體生命的延續息息相關,讓人潸然淚下,感動不已。它是一種尊貴的德性。
4
古人早就認識到了,王陽明說:依據天理(即良知)而活,該生則生,當死則死。不然,縱活一千年不過是當了一千年的禽獸!
前不久的“殺辱母者案”,那個作為兒子的,便是這種處境,他必須殺人,必須拼命,必須挺身而出。該死,他必須去死,該粉身碎骨,他就要粉身碎骨。如果沒殺那些人,如果沒挺身而出,他將永不再為人,縱然活著,還有什么意思?
記得《讀者》上面也有這樣類似的故事:一個監獄,一個兒子來看緩期執行的殺人犯父親,恭恭敬敬,而父親也毫無愧色,每次諄諄教導,理直氣壯。獄友有些鄙視,就去打聽。原來,當初兒子無端被一伙無聊青年追殺至家,父親見狀,手提鋼刀,單槍匹馬,殺入人群,許是天佑,許是那些人被嚇到,父親一人殺了四五人,重傷四五人,自首后,判了死緩。故兒子永懷對父親的尊敬,父親蹲監獄毫無愧色。
這時候,有法律什么事呢?!
5
我曾經在烈士墓前,在息烽集中營里無法釋懷。
我無法想象是怎樣的精神讓烈士承受那些痛苦。
我憤憤不平烈士的待遇,他(她)失去了生命,家人失去了親人,似乎只是為別人的榮華富貴做了鋪墊。我為此不甘。
直到有一天,我理解了“求仁得仁,何所怨也”。為良知所驅使,做了自己愿意做的事,烈士自己認為死得其所,無所怨恨,這就夠了。于是終于放下。
6
我曾經也人云亦云,以為烏托邦、桃花源毫無意義,永遠逝去。那些世俗的、現實的就是全部。
直到當我沒有了憧憬,庸庸碌碌、焦頭爛額于弄幾個小錢,努力爭取領導的賞識以便進步,以此為生命的極致,多年后,我發現我看不起自己!我佩服自己的地方不多了!我自覺面目可憎。我真是嚇壞了,這不就是傳說中的人間地獄嗎?
以此推知,人類人群的生活也是這樣。
中國人有大同社會,外國人有烏托邦,我們有理想,是因為我們必須有!
是生命,是良知,是憧憬,推動著人類,激勵著人類。沒有良知,沒有人類。
這就是我理解的良知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