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翻開英國作家克萊爾.麥克福爾的《擺渡人》,便馬上被它的情節所吸引。其實,讓我欲罷不能的,不僅僅是它的情節,更多的是它帶給我的關于人生的思考。
? ?迪倫在一次車禍中喪生。她的靈魂要在擺渡人崔斯坦的引領下,穿過陰陽交隔的荒原,到達一個未知的地方(我還沒有讀到最后,不知道迪倫戰勝惡魔穿越荒原之后會到達何方。這種對結局的猜想和期盼也是讀書的樂趣之一)。
? ?陽光朗照的時候,他們非常安全。而一旦黑暗降臨,那些惡魔就會與崔斯坦搶奪迪倫的靈魂,妄圖把迪倫也變成它們中的一員——陰險邪惡、饑腸轆轆、舉止瘋狂的黑煙惡魔。
? ?在穿越一個幽暗狹長的山谷時,迪倫遭到了惡魔的瘋狂攻擊。精疲力竭之時,迪倫想到了放棄,想就這樣躺在荒原,任由惡魔擺布。但她還是用殘存的最后一點意志,爬進了安全屋,救了自己。不幸的是,崔斯坦卻被惡魔凌辱,受傷嚴重,但最終還是僥幸逃脫。
? ?在迪倫和崔斯坦相伴走過荒原的過程中,崔斯坦逐漸愛上了純潔的迪倫。但因身份不同,兩人最終在荒原和未知世界的交界處分開。迪倫進入了另一個世界,崔斯坦又去擺渡另一個靈魂。
? ?迪倫在愛的支撐下,獨身一人重返荒原尋找崔斯坦,并成功地將他帶回人間。
? 讀完之后,我被崔斯坦的忘我而感動。為了順利擺渡某一個靈魂,崔斯坦會詳細了解死去這個人的家庭關系、性格、愛好等情況,然后化身為不同的形象,去取得該靈魂的信任,從而讓那個靈魂順從地跟隨自己走過荒原。
? ? 他擺渡一個五歲的小男孩兒時,就化身為圣誕老人的形象,并做出各種動作哄那個小男孩兒開心。有時候,要擺渡一個士兵,他就必須裝扮成一位長官。他的名字、外形要隨著不同的靈魂而改變。
? ?當迪倫問他哪一個才是真實的自己時,他說了一段令人非常震撼的話。他說:“我用最合適的相貌出現在每一個靈魂面前。在遇到下一個靈魂以前,我會一直保持這個相貌。我不知道自己在遇到第一個靈魂之前是什么樣子。如果我真的存在,我的存在也是因為有你們的需要。”
? ? ? 崔斯坦的這番話,讓我馬上想到了《追風箏的人》中哈桑的那句高喊:“為你,千千萬萬遍!”我終于相信,在這世界上,真的有這樣的人存在——他們的存在,完全是為了別人的需要。他們活在這個世界上,只是為了讓別人活得更幸福更快樂。他們自覺地承擔起自己的使命,并為此而付出自己的一切。
? ? 這種精神,叫做忘我。就像崔斯坦,他的存在,只是為了擺渡一個又一個靈魂,甚至因此而忘掉了自己真實的樣子。
? ? ? 感動之余,又為崔斯坦感到悲哀。一個忘我的人是偉大的,同時也是可憐的。他的生活,完全沒有自己。每擺渡完一個靈魂,馬上會有另一個靈魂等著他去擺渡。他的一生,永遠在荒原上不停奔波。一個人在生活中失去了自己,注定是痛苦。
? ? ?或許,在幸福別人的同時,必須要委屈自己。這樣的忘我,我做不到。這樣的生活,我不喜歡。
? ? ? ?不得不談一談迪倫。這個女孩兒的執著今人震撼。
? ? ? ? 九死一生之后,她終于渡過了荒原,卻又為了尋找崔斯坦而孤身返回隨時會讓自己魂飛魄散的荒原。明知重回失事的火車太過危險,卻仍然帶著崔斯坦勇敢嘗試——不去試一試,又怎么能知道前方等著自己的是禍還是福呢?
? ? ? 當然,故事的結局是喜劇性的。或許,作者是想告訴我們,只要信念堅定,態度執著并勇于嘗試,這世界上就沒有做不成的事。
? ? ?讀到最后,終于明白,其實,在這世界上,沒有人可以擺渡你的靈魂,除了你自己。而信念、執著、嘗試,就是每一個人自己手中握著的金鑰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