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爾斯泰唯一的彩照】
列夫·托爾斯泰是個非常喜歡拍照留影的人。這位偉大作家的形象與生活對后世而言是如此真切可見,似乎無論是他奮筆疾書的午后、深邃思考的片刻,還是樂享天倫的瞬間,都能直接找得到真實圖像的留存。遺憾的是,它們中絕大多數都沒有記錄下明暗之外的色彩。直到八十大壽前夕,愛好留影的托爾斯泰才終于擁有了自己生命中唯一的彩色肖像照片。
1908年5月23日 托爾斯泰的彩色肖像
那天老爺子同時邀請了兩位攝影師來到自己的莊園拍照。這一集約高效的拍攝活動本身就有下方的現場照片為證。畫面左邊瀟灑整理衣領的是攝影師彼得·葉菲莫維奇·庫拉科夫,而中央的男士是本文的主人公—— 謝爾蓋·米哈伊洛維奇·普羅庫金-戈爾斯基(Сергей Михайлович Прокудин-Горский, 1863-1944)。
這位攝影師在托爾斯泰最后一部長篇小說《復活》出版問世后的第九年,用當時在俄羅斯鮮有人知的先進成像技術,在這片“明亮的林中曠地”為托翁本人完成了一次色彩的復活。
1908年,托翁莊園內的約拍
【是真的彩色照片嗎】
2018.8.30 Google Doodle
今年是普羅庫金-戈爾斯基誕辰155周年。我們可以從8月30日的谷歌首頁動圖直觀地了解這位攝影師所使用的“三色疊加彩照技術”究竟是怎樣的成像原理。他是在俄羅斯使用和推廣這種攝影技術的第一人,也因此成為了20世紀初在業界享有頗高聲譽的攝影師,甚至因受沙皇厚愛而得以在1909至1915年間于俄羅斯帝國全境旅行,憑特許資格自由拍攝。
左二為普羅庫金-戈爾斯基
在上千張彩色照片背后究竟是怎樣的一個人呢?
1863年,普羅庫金-戈爾斯基出生在弗拉基米爾省穆羅姆市,在自家的世襲莊園度過了童年時光。1889年從圣彼得堡的技術學院畢業之前,他還曾是門捷列夫的學生。畢業后的普羅庫金-戈爾斯基繼續到柏林和巴黎求學,和那里的化學家、發明家阿道夫·米特(Adolf Miethe)等人一起研究拍攝彩色照片的技術。除此之外,他還在俄羅斯皇家美術學院學習繪畫。
留學歸國后,普羅庫金-戈爾斯基開始利用所學積極從事攝影與新技術的普及工作。由于在20世紀初期還不存在多層的彩色顯像材料,普羅庫金-戈爾斯基使用的是有特定感光范圍且光敏度極高的黑白膠片。
再來梳理一下整個過程。
在拍攝時,透過藍色、綠色、紅色的濾鏡依次拍攝同一畫面,這樣就得到了三張黑白負片,分別可以沖洗出三張正片。而最后觀看成片的方法,簡單來說就是拍攝過程的倒置:如果拍攝時需要將不同色彩分開來收集,那么再次呈現時就相當于將它們重新組合在一起。三幅畫面、三張濾鏡,投影,重合,得到一張彩色照片。
(合成原理示意。右側是分色濾鏡的成像效果。)
1909年5月,普羅庫金-戈爾斯基因其精妙的彩色攝影術受到了沙皇尼古拉二世的接見。沙皇決定要為這位攝影師提供一切可能的條件,支持他拍攝全國各地區的風土民情。沙皇特意安排在火車上劃出一節車廂給普羅庫金-戈爾斯基作為隨行暗房,使他可以便捷地進行沖印工作。除此之外,部分行程甚至會按照需要乘坐專門的小轎車、客輪完成;管轄各地的官員們不僅要給攝影師放行,還有義務配合拍攝,為他提供必要的幫助。
挑水人? 撒馬爾罕
如此宏大的拍攝項目,幾乎一直持續到1917年革命浪潮開始之前。在此期間共有幾百張彩色照片付印,有些被放大到壁掛肖像的大小。當然絕大多數都以明信片、書籍彩圖和小冊子的形式進入人們的視野。(私心多放一些明信片的圖,好看到哭泣。)
《圣彼得堡? 從莫伊卡河看向新荷蘭》
《十二月》
《新羅西斯克? 全景》
《新阿豐》
《在克里米亞》
《孤兒們》
1917年革命之后,普羅庫金-戈爾斯基離開俄羅斯,先后居住在挪威、英國、法國,從祖國帶出了大約2300張負片。如今,我們可以在以攝影師姓氏為域名的網站瀏覽到大量拍攝成片以及它們的修復版本。
有些照片呈現出的最終效果并不理想,但這并不會減損它們難以復刻的審美與人類學價值。一百年前的帝國以一種逼近真實的樣貌被定格,被觀看。數以千計的人像、建筑、自然風光照片仍然可以被視作為20世紀初期至革命前俄羅斯風土民情的圖像百科全書。
我們再不需借助完全的想象去補全光影。歷史的時空也因為色彩的留存而顯得親切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