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和平凡的自己為敵——《瑪麗和馬克思》

當生活在澳大利亞墨爾本的自卑女孩瑪麗在郵政局里無意中撕下一頁地址簿時,她不會知道生活從此變得不一樣了。生活在美國紐約的“自閉癥”大叔——馬克思,以書信的形式陪伴在瑪麗身邊二十年,幫助她走出自卑的陰影,建立信心,考取大學,收獲愛情,成為炙手可熱暢銷書作家。

然而,故事沒有在最絢麗華美的一刻戛然而止。被“成功”沖昏了頭的瑪麗未經馬克思允許,將其所患亞斯伯格癥病情撰寫成書準備出版,并熱情的邀請馬克思和她一起分享喜悅。馬克思憤怒了,在回信中斥責了瑪麗,并與她絕交。他不想成為將病情和自己的心路歷程曝露在公眾面前,更不愿意成為任人議論剖析的“名人”。馬克思的反應讓瑪麗深感內疚并將所有待銷的書籍焚毀。從此,暢銷書作家瑪麗如明日黃花消失在人們的視野里,曾經眾星捧月般圍攏著的人們散去,英俊瀟灑的愛人離開……瑪麗忽然明白,二十年來她苦苦追尋就是為了擺脫“額頭上長著胎記的平凡瑪麗”,可是當“平凡的瑪麗”變成“成功的瑪麗”時,她卻面對著父母的相繼離世,愛人的疏離背叛和摯友的憤怒誤解。

萬念俱灰的瑪麗吃下大把的安眠藥并準備懸梁自盡,馬克思卻來信原諒了她。經過一段時間的思想斗爭,馬克思終于不再憤怒,他主動原諒了瑪麗,不僅是因為他不想失去唯一的朋友,更因為他相信“你并不是完美無暇而我也是,人無完人……我年輕時想變成任何一個人除了自己……我必須要接受我自己,我的缺點和我的全部,我們無法選擇自己的缺點,它們也是我們的一部分然而我們必須適應它們……你是我最好的朋友。你是我唯一的朋友?!瘪R克思原諒了瑪麗的錯誤,接受了瑪麗的不完美,更接受了自己的不完美,真正的釋然了。這份釋然也鼓舞里瑪麗重新燃起活下去的勇氣。

《瑪麗和馬克思》是我百看不厭的一部動畫片,不僅因其輕松幽默的情節,更是因為它講述了一個值得人久久回味的故事。從瑪麗和馬克思的友誼中,我們看到如何與他人相處,更看到如何與自己相處。

孤獨是人類永恒的主題。某種程度上說,我們都是自卑的瑪麗或是有自閉傾向的馬克思。為了戰勝孤獨,我們面對著茫茫人海挖空心思、面帶微笑、滿懷激情企圖找到世界上的“另一個自己”。我們努力的收斂自己的芒刺,和一個個陌生而遙遠的人相處,即使經歷了他們的缺點或者脾氣的“洗禮”,我們仍不斷的安撫自己,為了能夠擁有珍貴的友誼和愛,我們需要毫無保留的付出。可是,當我們委曲求全去尋找知己的時候,恰恰忽略了一個重要的“人”——我們自己。而且更多時候,我們不僅忽略了與自己做朋友,更“樂于”和自己斗智斗勇。

我們從小獲得的經驗常常告訴我們,當我們戰勝拖延懶惰的自己,我們就能收獲成績的進步;當我們戰勝懦弱自卑的自己,我們就能長出豐滿的羽翼;當我們戰勝自負傲慢的自己,我們就能擁有謙虛的胸懷……仿佛我們最大的敵人就是我們自己。于是乎,和自己較勁有了堅實的理論基礎,時時刻刻想著如何與自己為敵。那么,我們與自己的“斗爭”一直會帶來成功和快樂嗎?

當別人弄潮商海而“我”在立足平凡,當別人在精心打扮而“我”素面朝天,當別人娛樂消遣而“我”在埋頭苦讀,當別人在環游世界而“我”在原地守望……“我”會不淡定,會蠢蠢欲動,拼盡全力把自己改造成別人期望的樣子,強迫自己做不喜歡做的事,用別人的方式讓自己活下來。如同瑪麗一樣,經歷過一頓橫沖直撞的熱鬧或成功之后,看著鏡子里滿臉倦容、茫然若失的“我”,這個人還是我嗎?如果當熱鬧和成功忽然轉身而去,我們如何才能面對空虛無助的自己?

不要害怕做“平凡的瑪麗”或“怪人馬克思”,即使“貧窮、低微、不美、緲小”,那是真實的我們,腳踏實地,有血有肉。沒必要用所謂的“成功”來綁架自己,因為我們努力學習,認真工作為的是做最好的“自己”,不是做差強人意的“別人”。不是所有人都要腰纏萬貫,不是所有人都要無所不能,不是所有人都要名垂千古……不糾結于和“我”無關的繁華絢麗,只為“我”最在乎的人和事不斷努力,捍衛“我”最應該堅持的信念。這樣的“我”即使和這個世界的熱鬧和成功不太搭邊也值得我們熱愛和珍惜。因為他們真正的留下過腳印、溫度和力量,不是滿天煙火、一地雞毛。

正如一首歌曲吟唱的那樣,“不要和平凡的自己為敵,也不要變得不像自己……與自己所處的現在促膝長談,寫生命中所剩不多的情感……用溫熱的手臂擁抱自己。”當我們發現自己的平凡,請不必驚慌著急,請悅納這個充滿缺點的自己,踏踏實實地做手中的事,愛身邊的人,走自己的路。我們永遠是亭亭而立的生命,頂天立地的良心,無憂無懼的心靈。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