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題難嗎?選題確實不難,有時候別人一句話,或者走在路上碰到的一件事,都會成為你的好選題,跟撿來的一樣。
但是選題又很難,難就難在,別人一句話,走在路上遇到的一件事,在有些人眼里是選題,而在你眼里卻只是一句話,一件事。
比如,今天給小伙伴們講到,一個年輕的媽媽,帶自己的孩子出去玩,然后她被其他孩子打了,她由此開始思考,該不該鼓勵孩子打回去?
這件事在其他媽媽那里就是一件事,憤憤不平一下或者跟對方吵一架就過去了,但是對這個有心(有意識)且掌握著豐富的育兒理論(有知識儲備)的媽媽來說,就成了一個好選題。
回到家后,這個媽媽就結合這個選題寫了一篇《孩子,如果有人打了你》,于是,一篇在有書數據最好的爆款文章(閱讀量500多萬),就此誕生了。
這就是選題的難點所在:可能一個好選題就在你眼皮子底下,你卻并沒有這樣一雙發現它的眼睛。
就好比一個剛剛上崗的小警察,跟罪犯擦肩而過,也會把他當普通路人,但是真正經驗老到的老警察,一個擦肩而過就能嗅出這個人身上不一樣的味道。
你可以把它理解為長期跟罪犯打交道積累起來的經驗,你也可以把它理解為長期以來形成的敏銳意識。
選題也是如此,首先你得有心,有意識,就好比一個自媒體創作者跟人聊天,聊著聊著覺得這些話很好,就忍不住要掏出本子記錄下來。用一句很理論的話來說,這個叫“選題”的自覺性。
有心還不夠,其次你還得有經驗,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每天報20個選題,給出能說服自己和編輯的理由,然后通過編輯或者文章發出來后讀者的反饋,去判斷你這個選題理由是否成立。你就這么堅持兩個月,如果選題能力達不到80分,我叫你爸爸。
你看選題并不是什么高深的東西。你真照做了,它就是這么簡單,你覺得它難,那一定是練習得不夠,你偷懶了。
當然第三個,是比較難的,就是選題真正考驗的,是你的知識儲備體系。
比如剛剛說到的這個選題,孩子,如果有人打了你。你如果沒有相關的知識儲備,就不知道這是一個教育領域的課題,你就不知道國內外對這個課題一直存在很大的爭議和差距,你就不知道你覺得應該打回去這個觀點,恰好是80后媽媽和70后60后媽媽之間最大的不一樣,同時在80后媽媽當中也存在很大的爭議。這樣的話題性,最終助推了它的熱度,讓它成為一個現象級的爆款。
要想做成現象級的爆款,必須讓自己有超出常人的現象級知識儲備。別人的知識儲備是個水池,你的知識儲備是個水庫,你的專業優勢就體現出來了,你就具備碾壓其他辯手的可能性了。
當很多媽媽說,哇,她把我想說的都說了,或者說,啊,她把我說服了!這就要求我們在這個選題的背后,還要呈現出清晰的邏輯性,文字的感染力,結構的嚴密性。
從一個可能爆款的選題到一篇爆款文,這當中任何一個部分的不夠,再加上平臺推薦的偶然性,都有可能讓這篇文章數據撲街。這就是很多爆款選題,為什么最終卻沒有爆的原因,也是我們這種天天研究爆款的專業寫手,絕不會因為一篇文章的撲街,去懷疑自己的專業選題能力。
比如李子柒的選題,我在她沒有大火之前就一直在說,這個選題好,抓緊寫,結果寫了兩篇數據都一般,但是是不是因此就說這個選題有問題呢?不是,一定是沒寫透,繼續寫,結果第三篇,十萬加了,爆款了。
再比如,那些曾經大紅大紫,但如今在屏幕上淡出的歌星,比如刀郎,還有更早的楊鈺瑩,甚至一起跟周杰倫對唱過的那些歌星們,等等,他們如今去哪里了?這個系列的選題一定會火。第一,受眾對這些人物有認知有感情,第二,對這些人物的現狀有好奇。這個選題方向我提了很久,今天不飛約的那篇刀郎果然就爆款了,73萬閱讀。
為什么好編輯比好作者更重要,是因為有時候經驗老到的編輯一個隨隨便便的選題,可能是你絞盡腦汁也想不到的。
那么很多人問,你說的是親子和娛樂方向,人文的選題是不是也是如此?其實選題的道理都是大同小異的。
比如六神磊磊那篇杜甫,這原本是一個再普通不過的選題。但是作者把這個選題跟當時的語境做了個結合,立馬這個選題就翻出了新意。
什么語境呢?彼時公眾號興起,人人都做自媒體,其中大都是小號,心態之微妙,被六神借用杜甫跟諸多大V之間的交往,巧妙傳神地表達出來。一時之間,洛陽紙貴,一個普通選題被寫出了花。
這個叫借勢。看起來蹭了自媒體熱的熱點,但蹭得非常高級。
這個新瓶裝老酒的選題思路特別適合人文歷史選題。大家想想,易中天講三國不就是這么火起來的嗎?當年明月寫《明朝那些事兒》,不就是這么爆起來的嗎?戴建業評唐詩不就是這么熱起來的嗎?
用我們現在新鮮流行的話語體系去講老故事,讓讀者眼前一亮,這樣的選題方向也一樣,首先是你得有心,其次你得有豐富的選題操作經驗,第三你得有足夠的知識儲備體系。
當然,好選題還是要靠你的好內容撐。否則選題再好,寫不透也是白搭。
所以諸位,選題你說它難吧,它無非就是把素材挖掘透,把讀者研究透,把觀點琢磨透,你說它不難吧,它哪個點都得透,一個不透就可能臭。
所以沒有什么別的辦法,就是老老實實去按照我講的辦法,多看多讀多用心,一個選題定好了,就掘地三尺找素材,素材找透了再從素材里提煉出適合做觀點、做靈魂的金疙瘩,然后再幾個金疙瘩打磨得珠圓玉潤,用一根繩一串,一條華美的項鏈就此誕生。
一言以蔽之:"無他,但手熟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