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電視劇,有追明星,有看情節,有增長知識,有消煩解悶,作為一個資深吃貨,看得是劇里都吃些啥,捧著屏幕舔著嘴唇直流口水。
《人民的名義》追到了30多集,心念念的并非劇情,每看一集,期待的是有沒有更加好吃的東西,第一集就讓我看到了曙光,趙德漢端著大海碗,吸溜吸溜著面條,振振有詞地與侯亮平理論。

候亮平說“你可是夠清貧的,一碗炸醬面就對付了”。
“中國的老百姓,可不都是這么過的么”
哎呀我去,這畫面帶來的酸爽滋味,瞬間腮幫子里的口水吧噠吧噠滴。
面條起源于中國,據可考證的關于面條的最早文字記錄時東漢時期,并且在青海民和縣發現了距今有4000年歷史的面條,面條是中華飲食文化的一大發明,在是中原、西北的小麥高產區,面條作為主食,制作簡單,食用方便,極具地方特色。
古代的中國把所有的面食都稱為“餅”,面條因為要放在水里煮,所以又叫“湯餅”,《齊民要術》里有“水引餅”的做法:“細卷篩面,以成調肉汁,持冷溲之,水引,按如箸大,一尺一斷,盤中盛水浸,宜以手臨鐺上,搓揉令其薄如酒葉,逐煮沸”。文中把面搓到筷子那樣的粗細,一尺長,再在鍋邊揉搓至韭菜葉那樣薄,放水里煮。這不就類似今天的面條做法嘛。

老北京炸醬面位列“中國十大面條”之首,去北京,不吃一碗炸醬面等于沒吃過北京美食。一碗普通的面條,做成了經典,還編出了歌謠。
? ? ?青豆嘴兒、香椿芽兒,焯韭菜切成段兒;
芹菜末兒、萵筍片兒,狗牙蒜要掰兩瓣兒;
豆芽菜,去掉根兒,頂花帶刺兒的黃瓜要切細絲兒;
心里美,切幾片兒,焯豇豆剁碎丁兒,小水蘿卜帶綠纓兒;
辣椒麻油淋一點兒,芥末潑到辣鼻眼兒。
炸醬面雖只一小碗,七碟八碗是面碼兒。
數了數歌謠里的配料,各類蔬菜10種,各種調料3種,歌謠里還不包括炸醬的制作方法。如果趙德漢真按照這個歌謠的方法吃炸醬面,那就是候亮平能一眼看出來的腐敗了。
第一次吃北京炸醬面是在石頭家里,石頭的父母是地道的北京人,邀請我去家里做客,石頭媽搟的面條筋道潤滑,石頭爸做的炸醬鮮香有味。石頭爸說,炸醬中的醬料他習慣用六必居的,牌子好,味道足,搭配切成丁的五花肉特別有滋味。石頭媽說,面條必須是手搟面,機器壓出來的面條不筋道,面里拌著黃瓜絲脆生生,與面條的嚼勁相得益彰,爽口脆嫩可以解掉炸醬的油膩。
我想,一部好的電視劇,吸引人的不僅僅是跌宕起伏的劇情,演員精致的表演,還有一點就是劇中的人文情懷,地域特色,美食文化,更能吸引觀眾強烈的共鳴。
如果趙德漢能明白一個道理,過日子就像這炸醬面,雖然平淡無華但卻有滋有味,那他還會不會走向人生無底的深淵呢。
我的炸醬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