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繪畫十分講究科學透視法則,他們追求寫實主義繪畫,尤其強調對細節的刻畫和還原環境特征。他們不滿足于依靠感官去認識世界,要求用理性去理解世界。因此,在繪畫中主要運用角點透視法,這樣使得讀者與作者都是站在同一個視點去觀察,表現立體的空間。這種透視以簡潔的手法,通過畫面的寫實性、內容的敘述力以及扎實的畫面結構,將空間與光線的效果、人物姿態的端莊表現出來,為后來的建筑設計奠定根基。
如圖,這幅畫使用焦點透視法,引導讀者站立作者的視點去觀察,從而使得作者視點傳達到每一個讀者上。因為焦點透視符合人眼球的視覺規律,運用這種透視法則繪制到平面上,掌握了表現空間的規律,所以畫面效果和現實觀察為一模一樣。如果沒有焦點透視法就沒有西方的寫實性繪畫。因此,西方焦點透視是科學的透視法,它更加客觀地表現,具有真實還原性。
中西方繪畫透視的區別,中國透視在于主觀思維,而西方的焦點透視更為科學,可以通過公式和數值表示出來,是自然科學的一種。圖六為《圣三位一體》的透視解剖圖,通過建筑輪廓連線可以得知,視覺消失點位于十字架的垂直軸線與柱子兩旁捐助人所站立的臺面相交之處(A點)。由此可知,A點為畫面的視點(視覺中心點),連貫A點的水平線為視平線,而A點則是觀察者眼睛的位置,距離教堂地面的高度有150厘米多一些(線段B),大致與觀察者的眼睛處于同一水平面上。我們根據透視圖里的一些隱藏數據,和小禮拜堂拱頂上的鑲板尺寸與數目,甚至能夠計算出這個虛擬空間的高度和深度。如圖七,作者采用色彩的關系,前面的景物高純度高明度,而后面的則低純度低明度,這種明暗對比和透視法相結合,柱廊和拱券將空間引向縱深,就像在墻上開出了一個大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