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要禮樂教化?——之關于人性】

什么是“人之道”?郭店楚簡說,人之道就是人性。那么,什么又是人性呢?人性就是我們每個人與生俱來、不學而能、不教而有的天性。具體地說,也就是指人的喜怒哀樂等情感。

人性原本深藏于我們的生命體內,在受到外界外物影響的時候,人體就會表現出反應,如喜、怒、哀、樂等,這種性一旦表露出來,就稱為“情”。儒家主張“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喜歡的東西就不要強加于人,因為“四海之內,其性一也”,人性是相通的。

從商朝的把人不當人,到周公提出要尊重人,再到儒家提出要尊重人性,不僅要把人當人,還要尊重他的喜怒哀樂,這是對人性的尊重,更是人類文明的進步。

但是,人性也有弱點。因為人跟動物一樣,均來自動物界,于是動物性與人性,有許多相通的地方,如動物性中的貪婪不加以節制、掠奪、殘暴、爭斗、不守秩序等,人性中也有。

因此,如果過分地強調人性得自天命,過分地強調它的合理性,不許對它有半點限制,那就是將人性等同于動物性。所以儒家認為人性不能放縱,人是動物的靈長,人應該對自己的性情有所把握。有些人很欣賞“性情中人”,但也要看場合。如果人人不分場合,不分對象,只在意自己的真性情,甚至總是憑一時性起來為人、做事。那秩序會被打破,社會就會亂套,人性會泯滅。所以,儒家才認為,人的性情要用理智來把握。

可是,這個把握到底要到什么程度呢?有一句話叫“樂而不淫,哀而不傷”。人的性情的度,要達到“不偏不倚”、“無過無不及”這樣的境界,這就是中庸。

《中庸》的第一句話就是“天命之謂性”,接著是“率性之謂道”,接著又說“修道之謂教”。也就是說,既然人性有弱點,任何人不可能一生下來就能做到不偏不倚,而且任何事都不偏不倚,一輩子都不偏不倚,這幾乎是不可能的。所以,要通過“教”來修正人性,調整偏頗。這個教就是教育!教育的手段就是“禮”和“樂”。禮維持秩序,樂調理身心。

《中庸》說:“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也就是說,在受到外物的影響之前,喜怒哀樂本沒有偏頗,處于中立的狀態。一旦受到外物的影響,喜怒哀樂被誘發出來,依然能達到恰到好處、合于道的要求,這就是“和”的境界了,而和是天下最大的“道”。

所以,人的情感不能大喜、大悲、暴怒,也不可怠惰、儒弱、冷酷、無情,要努力修煉達到“大中至正”的境界。這樣,才是一個有教養的人,一個文明時代的人,一個脫離了動物性的人。

所以,“禮”可以規范人的行為。


注:“郭店楚簡”——1995年,湖北荊門郭店鄉出土了一批戰國時期楚國的儒家文獻,由于是寫在竹簡上的,所以被稱為“郭店楚簡”。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時光啊,時光啊,你慢些走,我怕太快了,來不及牽住她的手; 時光啊,時光啊,你慢些走,我怕太快了,她愁了心頭苦了白頭...
    舊時光夢旅人閱讀 315評論 2 1
  • 父母規 1)從此刻起: 我要多鼓勵、贊美孩子,而不是批評、指責、埋怨孩子。 因為我知道只有鼓勵和贊美才能帶給孩子自...
    一一小米閱讀 218評論 0 0
  • 你是一月孤舟上的獨釣寒江雪 你是二月梅紅柳綠下的黃鶯啼 你是三月微醺春風帶著的香氣 你是四月涼亭下的烹泉煮茗伴知己...
    趙十二啊閱讀 355評論 2 5
  • 文/夏上水 一路走來,遇到過好多可敬可親的老師和班主任。 但有一位班主任和我的交集最長,他就是我的小學老師,張圣池...
    夏上水閱讀 1,118評論 13 32
  • 看了這部電影,人生,閨蜜,生死……
    平仙冰俏閱讀 201評論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