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很多人問我創業到底是為了什么,而我自己在學校演講時也一直提倡,不要輕易選擇創業,因為創業在我看來并不是單一賺錢這么一件事。比如近十年,做投資顯然比創業更賺錢,比如說房地產行業,有一個經典的段子,十年前賣房去創業,幸苦打拼十年,最后賺到的錢又買回了那套房。
近幾年,好多領域都輪番出現了“跟風式”創業,比如之前的團購、P2P金融、O2O外賣到現在的直播、共享單車項目,很多人都沒搞明白、沒看懂,感覺這個領域比較火,就一頭扎進去,想要去復制別人的成功,于是也做出一個類似的項目。這種項目無疑不是對用戶的,而是to VC的,而項目創始人并沒有正式這次創業,而是感覺為一個賺錢的機會,僅此而已。
我很喜歡經濟學家吳伯凡,對創業的看法,創業首先賺的不是錢,而是認知。你只有賺到關于產品、市場豐富的認知,才可能成就一個產品和服務,最終才能賺到錢。但如果你把這個過程倒過來,把賺錢作為首要目的,而你的認知又少的可憐,只是看別人做類似的產品獲得了收益,然后你也跟著去做,這個時候你接近于零的認知,是遠遠撐不起一個真正活躍的產品的。而認知決定一個人的格局,不再局限于一個小小的圈子里,成為一個小圈子里的井底之蛙。由于一直從事校園市場,我們有大量的學生團隊,而對這批學生,我一直在提一個觀點,畢業三年以內不要想太多賺錢的事,而需要想你自身的一個提高。在劉強東的自述里也提到,對于京東的管培生,不希望他們在幾年之內存錢,包括給父母寄錢,而是希望能夠把錢用到自身的學習提升上,不再是每月給家里寄幾千塊錢,而是幾年之后,每月給家里打款幾萬甚至幾十萬。可見不管創業,還是就業,認知才是我們首要的,只是創業由于要經歷方方面面更多的事,認知自然而然更加全面,
關于共享單車,尤其是其中校園起家的ofo小黃車項目,我很早就開始觀察,很多人對其短期內獲得多輪融資,金額過億元,覺得不解,實際上對比其他共享單車項目,小黃車項目在很早即開始布局,在北京地區高校,用一種很小的規模生存、成長,有點像閉門造車。但這段期間積累了大量各方面的經驗,在資金匱乏的情況下,也能夠生存下來,這一點可以說明了其較強的生存能力,在沒成氣候的時候很好的保存實力。這樣一個在風口來臨前就開始養精蓄銳的創業團隊,并不是為了跟風創業,而是團隊真的覺得項目本身很好,他們獲得融資后,加上風口的推動,勢必能夠沿著已有的路徑,更加快速的成長,作為投資人或投資機構,不投這樣的項目,難道投其他家嗎?
喬布斯關于創新的看法,我想是需要我們牢記的,創新就是把點連起來,把那些看似沒有意義的碎片組合起來,然后使它變得有意義。創業也是一樣,能夠把零散的碎片化認知、資源、能力組合起來一起的創業,才是真正的創業。最后,回到本文的標題,創業在我看來,就是一個為了不斷提高個人認知,進而順帶實現賺錢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