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了一個寓言故事。
一個乞丐每天在同一地點,坐在一個破舊的箱子上乞討。
有一天,一個人路過,問這個乞丐:“你怎么不把箱子打開來看看,里面有什么呢?”
乞丐回答道:“這么破的箱子里面能裝什么好東西啊”
但是陌生人堅持要讓乞丐打開這個箱子。結果打開一看,乞丐驚呆了,里面裝滿了金子。
當然故事不是提醒我們去翻翻家里的舊箱子,看看有沒有裝寶貝,而是提醒大家,我們所追求永恒和美好,也許不在未知的將來,而在你所經歷的每一個當下。
最近在有意識的強化讀書,之所以說是強化讀書,是因為以前的讀書實在是太隨意,僅僅是讀,而沒有投入太多思考,沒有吸收和消化,更像是一種消遣,一種“我在讀書沒有在玩手機哎”的表象感。其實這樣讀書與玩手機看泡沫劇真的沒啥區別。
通過近日的讀書摸索以及與友討論,我認識到,如果想要通過讀書提高自己的話,不妨首先讀一些心智提升類書籍。心智提升,認知深度提高,讀書收獲自然更多。而我以前從未覺得這類的書籍有什么可讀性,實在是目光短淺。
我曾經連看都沒看就認為《思考快與慢》是晦澀難懂又沒多少實際意義的大部頭,認為《少有人走的路》是升級版的雞湯,認為《把時間當朋友》是換著花樣的講珍惜時間唄,認為竟然還有《好好學習》《如何閱讀一本書》這樣的書籍,殊不知這些書竟然有著實際可操的指導意義,現在我閱讀完《好好學習》之后,不禁反思過去我讀的是假書啊,讀而不得,就是虛度時光。
像《思考快與慢》、《少有人走的路》這類書靜靜地躺在單位圖書室中很久,我卻視而不見,不曾去發現它的好處,直到最近讀書略有點感悟,找人推薦心智成長類書籍,才發現這些書就在我身邊。不禁想到,我們身邊也許有著很多寶貴的東西,但是我們不留心,不在意,讓它們默默流失了。愿我們都有這種幡然醒悟的瞬間,驀然回首,想要的東西就在身邊。
我們每個人身邊都會發生很多事情,也許它們一點也不新鮮,也不轟轟烈烈,平常的像沙漠里的一顆沙,大海里的一滴水,它們就這樣構成了我們枯燥的日常。有人在平淡日子里虛度,有人卻能從平常事情中得到成長,關鍵是對事情的思考和認知不同,也就是思維方式成就一個人。
我們應該如何從身邊小事中得到成長呢?怎么把身邊小事變成寶貴的財富呢?
《好好學習》講到“黃金思維圈”是員工反饋幫助成長最立竿見影的方法,簡單說來,就是遇到一件事情,首先問“為什么”,即為什么要做這件事。 看問題時分三個層面,第一個what層面,即事情的表象;第二個how層面,也就是我們如何實現我們想要做的事情;第三個層面是why層面,即為什么要做這樣的事情。我們大多數人思考問題的時候從what出發,很少有人從how的角度出發,而從why角度思考的人就更少了。
如果處理一件事情能從why的層面出發,本身就是一個進步了,而思考后從how的層面就會產生很多做事情的創新想法,就是一個大大的收獲。比如書中有一個實習生去校園貼海報的例子,這是一件看似簡單的跑腿活。但是這個實習生接受過公司黃金思維圈的培訓,養成了遇問題先問why的習慣,貼海報是為了達到宣傳公司,為校園招聘預熱,于是一件跑腿活綜合考慮了各種可能的因素(比如某些學院不配合怎么辦、協調張貼海報的最佳位置、qq群宣傳、除了貼海報還有沒有其他的宣傳方式等)后,校園雙選會上這個公司成為了排隊最長最受歡迎的公司,收到了更多優質簡歷。倘若實習生只完成了“貼海報”的任務,而沒有從思考why入手就不能達到如此好的宣傳效果。
因此,培養一些習慣后,即使是發海報這樣的小事,也能從中學到東西,獲得成長和收獲,所以不要小看這些小事哦。我們很多人終其一生也可能遇不到什么大事,能從小事中成長是我們必須要練就的本領,把身邊小事變成寶貴的財富,就是我們所要追求的更好的自己。
還有身邊的風景,身邊的人,如果多留心,就會發現很多不曾發現的美好,生活從來不缺情趣,缺的是一顆平靜和善于發現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