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思想性”或“人文性”與“工具性”的框架,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在實踐中,從語文課程與教學的角度,都導致對語文課程與教學目標的人為分裂。在上述框架中,事情往往被弄成彼此相隔,而且主次分明,因而往往看不到作為“工具”的知識、技能所黏附的“德育”、“思想”“人文”、“態度”。只有到了事情的反面,到了由于“工具”的不合宜而造成了對學生“德育”、“思想”、“人文”、“態度”的傷害時,人們才意識到“工具”的使用同時也實際地在形成著“態度”,盡管那被形成的和我們原意正相違背。
? ? ? 這一段是王榮生教授書中所述,我原文照搬,因為我的轉述不會比原文更好。于此,其實我們已經意識到問題所在卻苦無良策。而趙謙翔教授用自己的課堂與自身的非凡經歷讓我看到了解決問題的希望,
? ? ? 2017年11月8日,這一天,我有幸去赤峰紅山中學觀摩趙謙翔教授的初中課堂,也聆聽學習了他的綠色語文的教學理念,直觀地看到了工具性與人文性統一的綠色語文課堂。
? ? ? 怎么樣才能做到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王榮生說“技能同時包含態度”,我說行動即是態度。
? ? ? 日本教育專家時枝誠記:“即便寫一篇報告,真實地記述,懇切地解說,這樣的態度,也是國語教育的第一要事,這就是思想品德教育。對于他人的作品,哪怕主張和自己相反,也能按照原意,公正無誤地理解,養成這種包容的態度,就是國語教育中的思想教育。”
? ? ? 對于《百草園和三味書屋》這樣一篇長而難解的課文,趙謙翔老師沒有任何多余的拓展,立足文本,客觀無誤地解讀文本的原意,和作者寫每一句時的真實意圖和感受。這就是一種態度。不管對方是誰,我們首先要做的是運用自身的力量去真誠地理解對方,而不是首先主觀地自我地解讀和批判。
? ? ? 我們經常教育學生要學會傾聽,要學會理解。而我們的教育經常停留在口頭,卻沒有真正落實在行動上,言行不一致,學生又如何能真正學會傾聽和理解?
? ? ? 例如,我經常拿到一篇課文就先主觀地加入自己評價與理解,根本不管作者的意圖。我洋洋得意自以為特立獨行,經常說這是孟氏獨家解讀。現在想來不禁汗顏。不是說自己的解讀行為錯,而是我沒有先尊重作者。這是態度問題。其實此種行為背后的原因正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分裂,單一強調突出一點而忽視另一點。行動即是態度。教師要言傳更要身教,要體現在每一個課堂活動的細節中。
? ? ? 趙謙翔教授強調閱讀課必有寫作。且教授不僅要求學生這樣做,而且他自身就熱愛寫作,讀書寫作,生活寫作,感悟寫作,讓學生寫的他必先寫。我認為,此教學行為本身就包含態度,包含篤學敏行的學習態度。這種德育是潛移默化的,會使學生受用終生。
? ? ? 對于寫作,教授不限制字數、文體,只有一個要求真實,寫真話,沒有感悟就不要寫。這種教學行為也包含著一種真誠與負責任的態度。
? ? ? 趙謙翔教授一直強調綠色語文的人文性,育人功能。說這要比背誦文章更有價值。似乎好像又是在單方面強調一點。但是其實不然,他綠色語文的人文性都是在學習運用語文技能的同時體現的,絕對不是單一呈現的。技能同時包含態度。行動即是態度。
? ? ? 文章寫到這里,我的學習感悟應是表述的基本清晰了。但是我還是想說說我的孟氏觀點。
? ? ? 昨天看了一個2011年美國上映的一部有關教育的電影《超脫》,我被電影中巴斯特老師的絕望與希望深深感動,為那些可怕的不斷地糟蹋自己的學生深深默哀。電影想表達的是家庭問題對一個孩子的傷害甚至毀滅。我想到的是我不能解決家庭問題,但是我作為教師是不是可以做點什么,就像電影里面的巴斯特一樣,用自己的行動教會學生什么是理解尊重與理性交流,告訴學生該如何面對自己和自己糟糕的人生或是精彩的人生。在課堂上,我們首先應看到是學生,而不是紀律或是成績,我們首先應看到的是需要幫助的孩子,而不是學優生或是學困生。
? ? ? 美國的教育改革要領先我們一個世紀,這不僅是觀念問題,更是經濟和科技的問題。領先有領先的好處,但是落后也有落后的好處,那就是我們可以看到前行者的錯誤,并極力避免。這個電影正是讓我們看到了美國教育中的缺失,那就是做人的教育。我們的教育改革正在進行中,我們語文人是不是應該意識到育人的重要性呢?不要重蹈覆轍。? ? ? ? ? ? ? ? ? ? ? ? ? ? ? ? ? ? ? ?
? ? ? 所以,從這個角度,趙謙翔教授強調語文與做人的密切關系,我是極力贊同的,更何況趙教授又把工具性與人文性結合的這樣好,我更是佩服萬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