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時候,自己害怕面對自己的問題。
有的時候,自己裝著很牛逼的樣子。
有的時候,因為害怕和裝,自己都找不著自己。
我知道007是一個愿意接納的社群,是一個有力量的社群,更是一個拼命成長的社群。所以,從今天起,從這里開始,我想真誠的面對自己。
接下來分享的是一篇咨詢感悟。之前的每一次咨詢,都能看到自己的很多問題,正是因為沒有正視這些問題,所以,成長速度很慢。前段時間開始做收費咨詢后,就立即找了督導老師。希望能夠在老師的幫助下,首先開始正視自己的專業問題。未來,還會與大家分享更多的,我是如何一步一步正視而不是回避自己的問題。
為什么我會找老師督導。
我非常同意“個案不再于做多,而在于做深”的觀點。但是目前我的技術做不了深,同時,也擔心自己起跑的姿勢不對,所以很早就下定決心,當我開始正式接咨詢后,就開始約老師督導。事實上,督導完,雖然發現自己問題很多,但也挺爽的,因為這些問題經過訓練都是可以克服的【自我感覺,哈哈】。
來訪者在咨詢中答非所問。
咨詢中發現,當我問到來訪者“你覺得適合(創業或**職業)的標準是什么的時候”,來訪者的回答是“就是根據測評、根據我們聊下來,老師你覺得我是不是合適做這三塊?”,顯然答非所問了。但是我并沒有察覺到來訪者的答非所問,就直接被來訪者帶跑了。咨詢中,跟著來訪者走,沒關系,但是一定要有所察覺“這里來訪者答非所問了”。咨詢師問的問題一定都是有意義的,在此基礎上,要察覺來訪者回答的內容,如果來訪者回避了問題跑偏了,咨詢師可以跟著來訪者走,但是一定要記得把來訪者再帶回來,面對這個問題。
測評是對咨詢有意義才做。
為了不給自己添麻煩,少做測評。因為做了解釋不了。比如:霍蘭德測評幾乎都是員工選項,沒有老板選項。所以霍蘭德是針對職業人員的,而不適用于創業人員。因此,如果一個想創業的人,他過來咨詢,此時他已經變成老板身份了。如果讓他做霍蘭德測評,測出來只不過是打工時的一狀態而已。當拿一個有老板問題的人,讓他做一個員工測評,就是咨詢師自己給自己找事。此時測評也失去了它的意義。
來訪者問“適不適合”的問題。
這種問題其實我碰到很多。當來訪者在問這個問題的時候,先去了解他覺得的適合標準是什么,如果,她說不出來。那就意味著,她本身沒有思考過到底什么對自己來說適合的。同時,也一定是有一些他覺得適合的成份在,她如果覺得完全不適合,也不會來問了。所以,去了解他覺得適合的那個部分。看看他認為適合的部分是否有思維漏洞。
咨詢師接到自己“看不到“的案例怎么來做?
看不到就無法給來訪者有價值的信息。在勇于面對自己局限的同時,帶來訪者看她的思維過程是否有漏洞。比如來訪者說“健康是未來趨勢”如果咨詢對于健康這個行業也不了解。那就去看她的思維過程:她是怎么來判定“健康就是未來的趨勢“的?道聽途說?還是有真憑實據?另外,她用什么形式介入到健康這個領域?醫學、養生、健身?切到現有的行業。這個時候咨詢師對于現有的行業有沒有概念?這樣才叫落下來。不能拿一個大的行業來說。
所以,咨詢師同時要補充相關的行業、職業背景信息。平時多做職業訪談來積攢間接經驗。
咨詢結束后回顧來訪者的狀態。
咨詢回顧的時候要盡量放松去回想細節和來訪者的狀態,調動自己所有的感覺,腦中浮現出來來訪者的樣子,回想她在講話時候的那種神情和狀態,語音語調…讓那些咨詢師潛意識接收到的信息浮現到意識層面。比如,這次我的來訪者雖然說了幾個她很想要去做的項目,但我在回顧的時候,發現她在描述這幾個項目的時候,都沒有明顯的情緒波動。但事實上,如果一個人在描述自己很想要去做的事情的時候,一定會有興奮感的。
來訪者想做的太多。
來訪者列出很多想要同時做的事情。但若是每個項目都進行了分析,他還是要三個都選的話,此時,可以讓他排一下一天24小時的時間的安排。讓他自己看時間上自己能不能同時做這么多。
別讓自己“太牛逼”,招來“太牛逼”的來訪者。
這個來訪者現在所處的階段是“以前行業不想回,未來想行業看不到的職業斷涯期”,已經有12年的工作經驗,資深的管理經驗,現在要創業,其實這個案例是個比較難做的案例。那我怎么把她引來的呢?
前段時間我想通過沙龍的形式把版權課的內容內化一下,所以跟某機構合作開了系列沙龍。講師的抬頭有很多,還有牛逼哄哄的課程內容介紹…她就是看到別人轉發的推文加了我的微信,找我咨詢的。
所以是因為我給別人的感覺很“牛逼”,所以才招來“牛逼”的來訪者。作為新手還是稍微低調一些好,哈哈。
具體化思維訓練。
第一次咨詢浮在表面,結束后,來訪者也有一種不落地的感覺。在督導的過程中,發現有很多地方沒有聊透,沒有具體化。而不具體化就落不了地。就包括我在最后總結督導感受的時候,老師也覺得,我不夠具體化。這可能與性格有關,也可能本身思維就不夠深度,但無論如何,這個方面都是需要訓練的。所以,我現在每天看一個同學們之前做過的案例,只看一個,然后針對每個點進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