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室友,人稱“藍妹妹”,是個典型的“憂郁女王”。一大早就跟我叨叨:“我昨天晚上在朋友圈發了幾張自嗨照,結果被老板點了“贊”,還評論個“驚訝表情”!你說這老板到底是啥意思嘛,我琢磨一晚上沒琢磨透,夢里都頭疼……怎么辦?!”聽了她這“庸人自擾”的想法,我無以言對。
外甥女向我求助:想競選學生會,但又擔心自己演講緊張時胡言亂語,怕丟人現眼。
表姐這個“老好人”也來跟我訴苦:別人請她幫忙,即使有時她心理百般不愿,可還是會耗費精力去做。只是因為不想讓別人覺得自己不好相處。
仔細想想,身邊“過于在意別人看法”的人還真是不少。因為過分的在意,總是試圖使自己滿足他人的期望,長此以往,也就越發敏感,漸漸失去了自我。
為什么會過分在意別人的看法?
在意別人看法本身并沒什么錯。但如果已經影響到自我認知和生活習慣,那就另當別論了。
那我們為什么會過度在意別人的看法呢?
其實,大到社會,小到家庭和自身,都在不同程度地影響著我們在意別人看法的程度。
就整個社會而言,單一個體只要是在社會環境下生存,就必然會受到社會的評價。我們需要別人的認可來確定自己在社會關系里的位置。
心理學家Erving Goffman在1959年提出過印象管理理論:人們試圖管理和控制,他人對自己形成印象的過程。這一過程背后也透露出,個體試圖以與當前的社會環境或人際背景相吻合的形象,來展示自己,以確保他人對自己做出愉快的評價。
就個體家庭來說,我們從童年時期就受到父母或至親人影響,即被要求成為他們所期待的“別人家的孩子”。長此以往也就逐漸形成了以別人的評判標準來看待自己,試圖去滿足別人的期待心理。
除了因社會和家庭的環境造成的自我價值感偏低以外,我們過度在意別人看法的另一種來源是,對客觀標準的不確定性所造成的自我懷疑。而這種不確定性實際上來自目標和能力之間的差距:或低估自己的能力,或高估自己的目標,或客觀能力不足。
厚臉皮做人,硬頭皮做事
我們太在乎別人的看法,最終導致:做事時畏首畏尾,忽略事情本身,無法看到事物的本質;壓抑了自己內心的真實感受,也很難感到真正的快樂。這和我們的本能需求(馬斯洛最高層次需求:自我實現)無疑是背道而馳的。
因此,要克服上面的影響因素,我們至少要做到遵守“厚臉皮做人,硬頭皮做事”的人生準則,并且定期檢查調整,做到知行合一。
第一,厚臉皮做人:堅定自己的信念,恰當評估自己和他人的價值感
美國心理學家埃利斯創建的ABC認知理論認為,激發事件A(activating event)只是引發情緒和行為后果C(consequence)的間接原因,而引起C的直接原因則是人們對激發事件A的認知和評價而產生的信念B(belief)。
簡而言之,行為后果C是由信念B直接導致的,而并非激發事件A。因此,如果我們想做到遵從自己的內心做事(C),那么當A發生時,我們就必須改變過度在意別人看法的信念(B)。
如果要恰當地評估自己和他人的價值感,我們就要改變自己與外部相處的以下3種信念。
1)主觀臆想的焦慮解決不了任何問題
回想一下,你每次因為焦慮吃不好、睡不好的時候,你擔心的事是否真正發生過呢?發生的概率又有多大呢?后來室友告訴我,自己白白數了一晚上羊,第二天到公司啥事兒沒發生。
其實,讓自己焦慮的是我們對他人想法的解釋,而這些解釋,往往會偏離事情的真相,我們因為對方一個眼神,一句評價,或是一個疏忽,而得出的結論,往往是以偏概全。
所以,不要對別人的言行天馬行空地亂猜。
2)別把自己看得太重要
你真的以為自己就那么重要嗎?聚光燈效應只存在于腦海中,而非現實情況中。外甥女給我發來微信,說競選上自己心儀的崗位。
如果你還是覺得丟臉,那就學《擇天記》中的唐三十六問一問自己“臉是什么?”當你放棄給別人留下好印象的負擔之后,你會發現原來自己的心理會如此踏實。
所以,勇敢地讓自己“丟臉”。
3)別人對你沒那么重要
再回想一下,那些讓你產生困擾的“別人”,你是靠他們交房租還是靠他們吃飯呢?如果都不是,你又在意他們什么呢? 而且大多情況下,我們只有從自己的實際需求出發,調動個人積極性才能處理好一件事情的。表姐終于委婉拒絕了同事的請求,而同事也并沒有因此對她產生惡意。
《老友記》里的菲比跑步姿勢極其難看,瑞秋覺得丟人,不愿意和她一起跑步。菲比對瑞秋說,為什么要在乎別人,你要知道他們都不會出現在你接下來的生活里。
所以,在不違反法律和道德的情況下,勇敢地跟別人說“不”。?一千個讀者會有1000個哈姆雷特。我們可以根據他人的建議修正自己的短板,但不要因為他人的不解而否定自己的信念。
第二,硬頭皮做事:不僅要制定合理目標,更要堅定自己的目標
一個人的價值并不取決于某個人對你的看法,所以沒有必要為了某個人而委屈自己做不愿意做的事或不敢做想做的事。實質上,你的價值來自于你所取得的成就,而并非是你這個人本身。
因此,我們要做的是堅定自己的目標不動搖,以終為始,傾盡全力提升自己的能力,逐步縮小能力與目標的差距。(如何制定切實可行的目標和構建以目標為導向的能力體系,可在YouCore公眾號回復1003獲取。)
然而,僅制定目標、構建能力體系只做到了“知”遠遠不夠。更重要的是按“知”去”行“。
如何踐行“知”,我們可以通過刻意練習,去提升自己所需的能力,從而全面地、理性地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歡迎小伙伴在后臺留言自己想要提升的能力,YouCore免費給你藥方)。
第三,檢查調整,做到知行合一
檢查調整是做任何事情都必不可少的環節。為了避免在為目標而努力的過程中出現偏差,我們要每日總結,每周進行一次復盤,及時糾偏,真正做到”知“和”行“的統一。
復盤目的在于引導我們站在全局的高度和立場重新看待自己目前的狀況,就像站在迷宮之上看迷宮之中的人尋尋覓覓找出口一樣,整理、回顧、反思后再行進,才會心之篤定和坦然,不會迷失在表象里。
結束語
“如果你過于在意別人的看法,那么你的生活將變成一件褲衩。別人放什么屁,你都得接著。除非你是超人?!?/p>
話糙理不糙。
所以,每當遇到此類問題,請記得不要因為別人的“看法”影響自己的情緒,不敢做想做的事,違心做自己不想做的事。請記得人生準則“厚臉皮做人,硬頭皮做事”,最后要定期對自己執行情況進行檢查調整,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文/劉艷艷(25歲)
微信公眾號:YouC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