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生方》這樣描述積:“積者,傷滯也,傷滯之久,停留不化,則成積矣。”大概的意思是說,當我們被食物或者外界的風、寒、燥、濕、暑等邪氣侵害的時候,傷停滯在那里,沒有被及時地化解掉,時間久了,就堵塞在了那里。
不用刻意記住這些,除了讓我們顯得比較博學之外,它們幾乎毫無用處。我們只需了解一點:不通、不暢、不流動就是積,無論發生在內還是外。
當身體發生了積,并不只是我們的身體出了問題,更是我們的狀態出了問題。如果孤立地看一件事物,很難看得全面,也很難看得客觀,因此,我們需要一個整體觀。我們從事物的整體去觀察、去了解,才會明白,外在的一切現象,其實一直都是內在的一個反映、投射、顯現。沒有他人的強予,也沒有社會的施加,一切的一切不過是我們的自作自受。了解了這一點,我們還有理由去怨天尤人嗎?我們不會再把責任推給他人與環境了,我們會從自身去反思、去省察。
我們不只是會問自己許多的為什么,還會去尋找原因,以及解決的方式。拋開外在的風、寒、燥、濕、暑的侵害,積的發生說明我們有不滿、貪求、怨恨、慳吝、憤怒、自私、殘忍、悲傷等種種情緒與心態。
我們可以從清理房間開始,把那些多余的家具、可有可無的裝飾品、長期不用的衣物等等,整理出來扔掉,讓房間簡潔起來。一個干凈、簡潔、通暢的房間,會讓身體更加舒適。然后清理身體里面的積,少吃油膩、辛辣、刺激的食物,也可以嘗試減食或者斷食。同時,我們把情緒、意識、觀念里的積,也一一地化解掉。一點一點地,我們把自己整個生命都打掃干凈。
身體的積也好,精神的積也罷,避免它們的方法是相通的。正如你所了解的那樣,也正如我所說明的那樣,就是不積。我們也可以用一個更儒雅一點的詞匯:知止。讀過《大學》的人應該不會陌生,《大學》里面有一句闡述知止的話,極為美妙:“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意思是:知道停下來才能穩定,穩定之后才能冷靜,冷靜之后才能心平氣和,心平氣和之后才能認真思考,認真思考之后才能有所收獲。
那我們能做什么呢?呼吸著自己的呼吸,傾聽著自己的心跳,覺知當下的每一個念頭與行為的生滅來去。不執著在任何里面,才不會掉到任何里面。
我們要發現自己,而不是他人的問題。他人問題的存在,是在提醒我們自身可能有問題。所以,對他人的問題不要過分關注,更無須憤憤不平、指手畫腳,甚至耿耿于懷,而是要以之為參照,找到我們的問題。
不積,是能夠讓我們的身心自由運行得最好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