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16日發表于微信公眾號:北京友誼醫院介入中心
肝血管瘤的介入治療
隨著醫療技術水平的提高,越來越多的疾病可以通過微創介入治療而獲得較好的效果。在肝膽疾病方面,通過介入治療,不但可以治療外科不能治療的疾病,還有不少這樣的疾病,原本需要采取外科切除的方法才能治好,而現在通過介入治療,不僅能保留器官,而且還可以達到同樣的效果。
相對于內外科,介入治療對于普通大眾來說比較陌生,很多人都不知道有這種方法。介入治療是一種高科技治療手段,是指在現代影像技術的幫助下,遵循外科治療學的原則,通過人體自然孔道或微小創口,將特定器械導入人體病變位置進行微創治療的一系列技術的總稱。目前已成為與傳統的內外科并列的臨床支柱性學科。
由于介入技術能夠直接到達病變局部,同時又沒有大的創傷,因此具有準確、安全、適應征廣、并發癥少等優點。已成為一些疾病的首選治療方法。
介入治療相對于外科治療優點在于:①它無需開刀,無創口或僅需幾毫米的皮膚切口,就可完成治療,創傷小;②大部分患者只要局部麻醉而非全身麻醉,從而降低了麻醉的危險性;③對正常組織的損傷小、恢復快、住院時間短;④對于不能耐受手術的高齡危重患者或者無手術機會的患者,介入也能很好地治療。
肝海綿狀血管瘤簡稱肝血管瘤,是一種良性腫瘤。并非真性腫瘤,屬肝內靜脈畸形。常見于中年患者,單發或多發,病變直徑在數毫米至十余厘米不等,十分巨大者可占絕大部分肝葉。生長緩慢,少部分可在幾年內迅速生長。50%到70%的患者臨床無癥狀,僅在查體或其他原因行超聲或CT等檢查時發現。少數腫瘤較大者可出現壓迫癥狀,如上腹不適、腹脹、腹痛等。體格檢查大多數無陽性體征,偶可觸及腹部包塊兒。B超、CT增強掃描和MRI對本癥的診斷有較強的特異性,難以確診需行動脈造影作鑒別診斷。
動脈造影表現:動脈早期可見周邊多發血竇或較大的血管湖顯影,呈“樹上掛果征”。至靜脈后期仍不排空,“早出晚歸”。
介入治療的適應癥:有癥狀者,血管瘤破裂出血者,腫塊直徑大于5cm,有增大的趨勢者或腫塊位于肝包膜下有可能在外力下破裂者,為介入治療的適應證。一般病變較小且趨于穩定,無臨床癥狀者可做臨床觀察,暫不處理。
介入治療方法主要為經肝動脈血管硬化性栓塞術,栓塞水平應達異常血竇,栓塞后使血竇的內皮細胞壞死和廣泛血栓形成,繼而發生萎縮和纖維化。
采用介入方法治療肝海綿狀血管瘤,術后3~6個月瘤體有明顯縮小,小于50%者占35%,大于50%者占30%,完全消失者占32%,術后可有低熱、局部不適及惡心等反應。曾有文獻報道:肝血管瘤介入治療(入組34例),有效率為94.1%,與外科手術相比,具有手術簡單、費用低、療效確切等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