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棵樹,一片林?;蛟S我們能成為一棵樹,或許我們能夠找到從一棵樹成為一片林的草原。
2017年12月05日在肯尼亞內羅畢舉行的第三屆聯合國環境大會上,河北塞罕壩林場被授予“地球衛士獎”。 河北塞罕壩林場 “地球衛士獎” 東方那一抹“中國綠”。河北塞罕壩機械林場的陳彥嫻、劉?,?、于士濤代表三代塞罕壩人出席大會。
河北塞罕壩林場的獲獎理由:將茫?;脑兂捎粲羰[蔥的林海。
Saihanba Afforestation Community, for transforming degraded land into a lush paradise.
塞罕壩,位于北京以北400多公里、河北省的最北端。
“塞罕壩”是蒙漢合璧語,意為“美麗的高嶺”。塞罕壩林場占地面積140萬畝,約合9.3萬公頃。塞罕壩水草豐美,單位面積林木蓄積量達到全國人工林平均水平的2.76倍,全國森林平均水平的1.58倍,世界森林平均水平的1.23倍。
55年前的荒原
歷史上,這里曾是一處水草豐沛、森林茂密、禽獸繁集的天然名苑,遼、金時期稱“千里松林”。清朝康熙曾在此設立“木蘭圍場”。然而到清末,國勢衰微,內憂外患,為彌補國庫空虛,“木蘭圍場”被開圍放墾,樹木被砍伐殆盡,加之山火不斷,到解放初期,原始森林已蕩然無存。
久久為功,荒原變林海的人間奇跡
在荒漠沙地上艱苦奮斗、甘于奉獻,他們創造了荒原變林海的人間奇跡。常人無法想象,為了恢復綠水青山,他們究竟付出了多少努力。
百萬畝人工林海的背后藏著的是一串令人震驚的數字。1500米平均海拔,-1.4℃平均年氣溫,超過-43℃最低氣溫,55年,三代人,年均6級以上大風達76天。
當時有句諺語,“一年一場風,年始到年終”。
故事從下圖的“功勛樹”說起,當時在塞罕壩上有一棵孤零零的松樹。
當時考察人員在茫茫荒漠中看見這棵松樹,就有了信心。既然這顆松樹能傲然挺立至今,他們也一定能再造一片秀美林木。高原一顆松,換來一片海。阻沙源,涵水源,功業傳滿代。
創業者們勾畫美好藍圖
1962年9月,369名創業者從四面八方集結,一路北上,懷著青春熱血,奔赴塞罕壩。
塞罕壩第一代女職工合影,照片上寫著“勇往直前”。
剛剛建場的塞罕壩只有少量房屋,一下子涌來這么多人,大家無處棲身,就住倉庫、車庫、馬棚,還住不下,就搭窩棚。
建場初期塞罕壩創業者曾經住過的窩棚
創業初期,因缺乏在高寒、高海拔地區造林的成功經驗,1962、1963年連續兩年造林成活率不到8%。
創業者們很快發現了造林失敗原因:外地苗木在調運中容易失水、傷熱,且適應不了塞罕壩的氣候。
于是他們決定自己育苗,經過考察、摸索、實踐,摸索出了培育“大胡子、矮胖子”優質壯苗的技術要領。
塞罕壩實現全光育苗苗圃
1964年開春,塞罕壩人開展“馬蹄坑大會戰”,造林516畝,活率達到了90%以上,士氣大振。
當年馬蹄坑機械造林幼林地
創業歷程總是充滿坎坷。1977年,林場遭遇了嚴重的“雨凇”災害,20萬畝樹木一夜之間被壓彎、壓折,林場十多年的勞動成果損失過半。
1980年,林場又遭遇了百年不遇的大旱,又有12萬多畝樹木被旱死。
但塞罕壩人沒有被擊垮,他們含淚清理遭受“天災”的受害林木,依靠自己的雙手,重新造林,從頭再來。
到1982年,林場超額完成任務,在沙地荒原上造林96萬畝,保存率70.7%,創下當時全國同類地區保存率之最。
在第三屆聯合國環境大會上,塞罕壩林場場長劉?,摪l言稱:
55年來,人們在這里植樹造林,保護森林,這片林場就像務林人自己的孩子。
In the 55 years the farm has existed, people have been growing trees and protecting the forest like their own children.
我相信,只要我們堅持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經過一代代人的奮斗,中國一定能創造更多像塞罕壩一樣的綠色奇跡,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存。
I believe that, as long as we continue to promot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generation after generation, China can create more green miracles like Saihanba and achieve harmony between humans and nature.
塞罕壩,為世界環境建設貢獻了中國力量、展示了中國精神、提供了中國樣本;塞罕壩在人類生態文明發展史上,樹起了一座豐碑。
如今的“功勛樹”
據中國林科院評估,塞罕壩的森林生態系統每年可涵養水源、凈化水質1.37億立方米,固碳74.7萬噸,釋放氧氣54.5萬噸;空氣負氧離子是城市的8至10倍。
塞罕壩百萬畝林海,也帶來顯著經濟效益。近十年,塞罕壩與建場之初的十年相比,年均無霜期增加14.6天,年均降水量增加66.3毫米,年大風天數平均減少30天,每年提供的生態服務價值超過120億元人民幣。
建場55年來,國家投入和林場自籌資金累計約10.2億元。如今,林場有林地面積112萬畝,林木總蓄積1012萬立方米,林木價值40多億元。據評估,塞罕壩資源總價值為202億元,投入與產出比為1比19.8。
生態越來越好,塞罕壩的美景更是早已聲名遠揚。塞罕壩國家森林公園每年吸引游客50多萬人次,一年的門票收入可達4000多萬元人民幣。
塞罕壩還啟動了碳匯項目。塞罕壩林場總減排量為475萬噸二氧化碳當量的造林碳匯和營林碳匯項目,已經獲得國家發改委備案,其中18.3萬噸造林碳匯已經掛牌出售。這是迄今為止全國林業碳匯簽發碳減排量最大的資源減排碳匯項目,如果全部實現上市交易,保守估計可以實現上億元收入。
“塞罕壩這筆帳不能只在林場里算,這是筆大賬。塞罕壩促進綠色發展、促進生態脫貧的作用是巨大的。塞罕壩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范例,早已超出了本身直接的經濟投入產出比,是生態、經濟、社會三大效益的統一。”塞罕壩真正實現了建好綠水青山、就有金山銀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