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結束一天的工作,就接到閨蜜的電話,“快來醫院!Alisa病了!”電話那邊閨蜜帶著哭腔著急的說。
“什么,住院了?別開玩笑了,昨天是誰在朋友圈曬顏值拉仇恨?”我以為這又是她們的惡作劇。
“沒跟你開玩笑,在離你公司不遠的醫院,下班快過來。” 說完那邊就匆匆掛了電話。
我也沒有心思再追問,換上平底鞋,出了公司就奔向去醫院的路。
Alisa是我們閨蜜團的一員,我們私下里總對她開玩笑“顏高活好”,但這決不是空穴來風:從家鄉來北京打拼,漂亮能干,現在是一家公司的老板,平時生活也經營的有聲有色。
Alisa跟我們生活節奏一樣,忙,一個月也難得小聚,交流更多是隔著朋友圈的相互問候。
到了醫院才知道,Alisa一個月都沒怎么吃飯,導致血壓低,暈倒在辦公室。
大家只當她太拼工作,每個人囑咐了幾句也就各自散去。
人都走了,躺在病床上的Alisa,瘦了一圈,眼神里充滿了疲憊。
心直口快的閨蜜終于開了腔:”你多大了,不知道照顧自己?”
沒想到,Alisa卻先紅了眼圈。
細問起來,最近公司遇到了一些阻力,跟遠在法國的男友爭吵,感情也出現了危機。整個人生都到了低谷。
說完這些我跟閨蜜都心疼起來。平時看著Alisa朋友圈陽光燦爛,歲月靜好,真是無法跟眼前糟糕的生活聯系起來。
朋友圈是個圍墻,里面的人很幸福,圈外的人很辛苦。
朋友圈笑靨如花,誰能想到他也正面對生活的無奈。
曬著工作中如魚得水,誰能知道半夜加班的掙扎。
“平時大家都忙,拿起電話又不知道該說什么,唯一的出口就是朋友圈,想說又不敢說,每天看著自己周邊的朋友都是風和日麗,我生活里的狂風驟雨怎么發?有時候也只愿在沒人圍觀的微博上發發牢騷,不敢在朋友圈說點什么。就算沒忍住,一時間發了抱怨、吐槽、負能量,很快我又會刪掉。”
Siri的一番話,讓我們無言以對,這不就是我們每個人的真實寫照嗎?
朋友圈的每條內容都是隨意中的刻意。
想想自己平時也是曬曬出差中匆忙的美景,商談時偶遇的美食,自動屏蔽了自己疲憊、無奈的一面。
原本,朋友圈就是為了分享生活,我們有意無意中都漸漸地將它當作一個自我形象塑造的工具,費盡心思地表現出令人艷羨的狀態。似乎一切不太符合高規格的內容,都沒有人愿意把它展示出來。
漸漸的,朋友圈形成了這樣互相攀比的風氣,并且努力地顯示優越感,美食、美景、美顏……享受著被認同被點贊的數量,紛紛而來的贊美、認同,讓人上癮,而疲憊不堪的人只好選擇沉默少言。
伊麗莎白·諾埃勒-諾依曼提過“沉默的螺旋”:人們在表達想法或觀點時,自己贊同的觀點受到廣泛歡迎,就會積極參與,這類觀點就會越發大膽地發表和擴散。而某觀點無人或很少有人理會,即使自己贊同,也會保持沉默。
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的增勢,如此循環往復,便形成一方的聲音越來越強大,另一方越來越沉默的螺旋發展。
當你發現朋友圈一片祥和,就算自己的生活再無奈,也會變成不愿發出聲音的“羔羊”。朋友圈讓我們更快地結識朋友,更扁平的交流,利用零散的時間,就可以將周邊的動態掌握,知道天南海北的變化。
視野似乎變得寬廣,但心卻更寂寞了。
事實上,我們本不該花費過多精力在這虛擬的圈子里。刷朋友圈的時間,不如走出去打理自己的真實生活。
最近網上一直都在流傳Essena O’Neill的事件,一個18歲的網紅,因受夠網絡帶給她的虛榮和壓抑,大膽承認網絡上的完美生活都是假的,并宣布要關閉博客、Youtube和一些社交軟件的決心。
“一開始我很享受被別人當成參考的對象,然后慢慢地,這種被人喜歡的欲望就像滾雪球一樣,越來越大,我感覺迷失、孤獨和痛苦。”
Essena描述自己,經常花幾個小時拍一張照片,然后再花幾個小時修圖,就是為了讓大家稱贊自己,喜歡自己。
網評說:這姑娘打了所有網紅的臉。但里面有每個普通人的影子,只不過Essena是放大體。
其實在朋友圈中的優越,并不高貴,真正的優越是優于過去的自己。真正的生活即使平淡無奇,我們也該學著與真實對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