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下一個倒下的會不會是華為》(2/500)
作者:田濤、吳春波。閱讀時間:2016年12月6日-2016年12月13日
文章標題的由來
動手敲鍵盤之前,思考了良久,該如何一句話總結讀完此書之后的感覺呢?最后一個關鍵詞“宗教”跑到我的腦海,我又接著開始聯想,宗教最牛的是什么?是眾多教徒的“統一的信仰”。何種無形的價值觀導向,同時也是最有力的約束,從思想上牢牢的把你控制住。雖然我描寫的有點不中聽,但是書中描寫的華為人的行為,確實給我如此強烈的感受。
無論是微博、微信還是各種媒體報道,關于華為的管理、文化、特點分析的文章數不勝數,我之前也轉發過很多,想想之前讀過的各種文字關于華為的加起來,不一定比這本書少。很多文章都在要么強調任正非的無敵思想和領袖作用,要么就強調華為的軍事化管理理念,強調華為的狼文化,鼓吹華為的危機意識等等。但是我總是覺得說的都有道理,卻不夠“魂”。我也通過書中的蛛絲馬跡,來尋覓到到底是什么支撐華為不斷發展壯大,短短30年,完成了從屌絲到世界第一的逆襲。
本書中列舉了很多華為的內部會議、活動、記錄以及任正非的觀點和思想的進化過程,但是我讀完后有種強烈的感覺,特別是在書后段講到華為2007年的7000人集體辭職事件的時候,我突然意識到了什么。這次事件詳細不描述,簡單說就是華為要求超過8年工齡的人,主動辭職,重新競聘上崗,如果滿足華為的要求,重新像新員工一樣簽訂合約。這件事在當年引起了各界的震動!為什么?因為那時候新的《勞動法》剛準備頒布,就是超過10年的員工要簽無固定期合同,就是終身制。于是外界各種揣測沸沸揚揚,有說華為這是像新的勞動法示威,有的說華為不行了,變相裁員,也有的說華為權力內斗等等。總之,各大媒體、各位記者,虛位以待的準備報道這個爆炸性新聞來博得眼球。結果呢?出乎所有人意料!和外界紛雜喧鬧的結果恰恰相反,華為內部卻無比平靜,沒有出現任何一個人因此事鬧事或者上訪。一位記者采訪其中的一位員工的回答,當時讓我頗受震驚,記者問他為什么欣然接受這種要求辭職再重新競聘的方式呢?那位華為人說為什么不支持呢?一些老人,過了奮斗的年紀,精力、思維跟不上了,理應把位置讓給更有激情的奮斗者,這樣才能帶領華為持續進步,這對所有人不是更好嗎?天吶,當時作為企業管理者的我,無比震驚的是一位普通的員工,他是站在企業發展的高度在理解企業的決定和行為,完全沒有考慮自己的利益,或者說把自己的利益放在企業發展之后,如果15萬華為人都這么樣的思想,你能想象戰斗力會多么強大嗎?這和我們熟悉的佛教、基督教的虔誠的信仰是不是很像呢?
但是,華為到底是如何做到如此高的思想統一呢?我總結其實華為所有的過往改革、經歷,所有的成功和傲人的成績,都直接或者間接出自于創始人任正非之手、之腦、之思想。我知道如果我這么歸結,很多人不同意,說我搞個人英雄主義,說我是“社會英雄論”,無所謂,我始終堅信這點,如果蘋果沒有喬布斯,也許智能手機不會是現在這個發展態勢。就是部分人推動了社會的發展和進步。任正非儼然已經成為華為人的精神圖騰,就像佛教的釋迦牟尼,這里面有天生的成分,我們學不了,但是更多的是他優秀的品質和極強的學習能力,親手把自己塑造成了一個萬人膜拜的偶像。他后來通過“中學西用”,讓咨詢公司幫助打造流程,來去任正非化,這是去任正非化嗎?在我看來,這是斬斷任正非的“土根”,讓他更成為華為的精神領袖,讓他成為一個信仰的符號,讓他成為被人可以忽略生命的象征。這樣,他就可以作為一個精神圖騰,來在很遙遠的未來指導華為繼續前進。
以上內容,是我昨晚所想,但是因為中間孩子哭鬧,再加上比較困乏,就中斷了寫作,今天來到公司,找機會又跟同事分享了我對解讀華為這本書的理解,我腦海中經過了一夜的后續思考加工,還是得出一個結論,華為不太能夠被復制,想學習皮毛可以,但是想學習精髓,極難。因為精髓就是華為的隱形核心,那就是任正非這個人。他真的是歷史上的“現象級”人物,我知道華為的成長和壯大,絕對不是他一個人的功勞,但是他卻起到了最關鍵的功勞。整個的企業發展,無不和這個創始人有著極其密不可分的關系。我們要想學華為,我倒覺得不如好好研究任正非,學他反而更容易在未來道路上成功。
心胸和夢想
我很吃驚的是,任正非在44歲離開部隊創立華為之前,一直沒有真正做過管理工作,他一直算是一個技術兵。雖然做到副團級,但是管理對他來說卻很陌生。但是他創業之后,剛開始企業就是靠買進賣出,并且沒有任何未來期望的情況下,他竟然非常堅定的跟他當時的員工說,華為一定會成為世界級的電信制造企業。他為什么有如此在當時來看異想天開的目標?首先,他作為通訊行業的技術人員,對通信是很懂的,這是基礎;其次,他還是一個極其有目標和夢想的人,并且通過這個夢想來激勵他,同時在激勵團隊。也許他不懂管理,但是他卻不自覺的做到了所有偉大企業都必須要有的一個明確的“愿景”。
任正非屬于性格急躁型的,書中描述甚至他踢過員工屁股。但是為什么這么多人死心塌地的跟著他呢?就是因為他的寬闊的心胸,寬闊的心胸怎么來的?來自于他多維和深邃的思維。所以他才能夠做到把股權分給大家,自己只持有1.4%。至少目前在全世界,華為是獨一無二的。表面上看上去任正非把本屬于自己的企業,分給了接近10萬人,但是他是最深知“得與失”智慧的人。這點看起來是“失”,其實他得到的遠超過他失去的,比如企業的發展,比如每個人的斗志和對企業的認同感,正是因為他的慷慨無私,才帶動了華為人的無私和對集體的忘我付出。
書中描述了兩個事件,一個是創業初期階段請的一位研發教授,每年學校的科研經費是七八十萬,而任正非直接給他一千萬,就是讓他研究成就行。還有一個事是有一個市場非常難進入,經過兩年多努力,終于拿下,按照當時分配的獎金他們團隊分到了700萬,但是任正非又追加獎勵1000萬,導致員工不愿意接受,因為覺得自己沒有做這么大的貢獻。正是這樣的慷慨,才換來的員工的真誠和無私。這也是為我們能夠有冒著生命危險在阿富汗搶修,為什么能夠在最偏遠的山區能夠克服任何困難,滿足客戶要求。什么力量能夠讓人在選擇企業還是生命的時候出現動搖呢?其實,華為不但做到了讓人把生命和企業放在同樣高度,甚至是企業高于生命。
快速認知能力升級
你絕對會驚訝于任正非極強的學習能力,我把學習能力分成三個層級,分別是個人知識攝取能力、知識資源攝取能力和知識整合深加工能力。個人知識攝取能力指的就是一個人學習固定知識的能力,比如通過讀書、培訓、看某些雜志視頻等。任正非基本能夠保持幾天就讀一本書,想問一下,我們有多少人能夠做到這點?并且他讀的書都是大部頭的書,涉及的方面包括歷史、哲學、物理、化學等等。
知識資源的攝取能力就除了自己的閱讀之外,能夠借助外力學習的能力。比如任正非不斷的拜訪全球內成功的企業家,邀請各方面的專家來講課,比如人力資源、歷史學者等,他非常善于吸收各位專業“大學問家”的思考的結晶和成果,他就像一個人間“黑洞”,具備無限的知識吸收能力,我相信他的學習心態是無處不在的,他應該能夠做到連接萬物,任何的事件或者是一草一木都能夠給他帶來思考和感悟。所以具備極其細膩的感受能力,能夠不斷的捕捉任何對他有用的信息,這個信息的來源是開放的,是無邊界的,是無窮的。
知識的整合深加工能力指的就是把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任何單點的知識的價值都有限的,但是我們的大腦的思維取決于我們知識信息的量,更取決于我們對這些信息的加工組合整理能力,這需要極強的羅輯思維能力、發散思維能力、聯想能力等,最后體現出來的就是創新能力。這個過程是需要我們所謂的“靈感”的,這個靈感來自于什么?來自于持續不斷的思考,來自于“念念不忘”的執著。
任正非肯定是做到了“知行合一”,華為的歷史上幾次的關鍵思想的確立甚至扭轉,都是來自于任正非思考后的認知升級,對組織管理,對員工思想,對發展方向,都有非常多的創新。比如華為的“狼性精神”到“開放、妥協、灰度”的理念的轉化,比如華為逐漸形成的“以客戶為中心,以奮斗者為本,堅持艱苦奮斗精神”的企業價值觀。比如華為的幾次重點變革,是通過任正非關于物理學中的“熵”定律啟發出來的,如何保持平衡?如何長久的保持組織的活力和奮斗能量?
持久的激情和首席宣傳官
雖然書里沒有明確的說任正非的激情,但是我相信我們猜也能猜得出來,一位七十多歲的人還在不斷的為企業未來拼搏,頻繁的出差,不斷的內部溝通,發表演講,寫文章等等。任何成功的企業家,他們都有持久保持激情的能力。我不清楚這是天生的還是后天的,但是我確認的就是沒有激情,你不可能有很大的成就。有激情,才能有感染力,并且我相信人以群分,從選人、用人上,都會不自覺選擇有激情的人,所以任正非的激情是輻射發散的。整個團隊變得非常有激情,在這樣的團隊中工作,你不拼命都感覺自己是在犯罪。
任正非是一個人性大師,更是溝通大師,他不但自己有思考、有理想,他還能夠把這些思想和美好的未來宣貫給大家。文章中說,在華為剛開始創業的時候,大家加班到晚上九點多的時候,任正非一般都會端著茶杯去現場,找大家去“吹牛B“,談理想,談未來,談人生的意義。談完了大家充滿了雞血的繼續回到崗位奮斗。然后到半夜的時候,他拉著大家直接去吃個夜宵,我相信在吃夜宵的時候繼續的“吹牛B“,不斷的發揮自己的影響力,傳染他的激情和夢想。我相信,在他不斷變換企業的文化追求的同時,他肯定也是這么做的,無時無刻的不在溝通和宣傳。所以我說他是華為文化的首席宣傳官。
歷史機遇和優秀人才
很多人都有很“巨嬰”的想法,就是所有的成功者,不管是明星還是企業家,都想的是他們歷史機遇好,他們有個有錢的爸媽,有什么背景,如果找不到一個明確的理由,就說別人肯定有不可見人的勾當。其實,這都是荒誕的邏輯,這些觀點都是給自己的無能和不努力找借口和尋求自我安慰。你是否知道馬云在大學曾做到過杭州市大學聯合會的主席?你是否知道任正非在創業前就得到了科技先進個人和人帶代表?他們首先都是極其優秀的人!然后他們才抓住了歷史機遇,這個前提條件是不可逾越的。
真正具備領袖氣質等綜合能力的人,在他很年輕的時候,肯定已經彰顯出來了,只是沒有人關注這些真相而已,難怪美國評出的2016年的關鍵詞是“后真相時代”,就是真相不重要。大家只按照他自己的喜好去評判。
我讀完之后,深刻的感受就是時勢造英雄,任正非乘著改革的春風,一路披荊斬棘,打造了一個電信行業的巨頭。華為也曾經想100億賣給摩托羅拉,但是就是那個時候摩托羅拉換了CEO,導致沒成,我們能夠想象,如果華為那個時候賣了,就沒有現在輝煌的華為。再說,任正非能夠決定賣華為,也說明他肯定曾經動搖過,也犯過錯誤,也無比的困惑和孤獨。做個孤獨的金字塔尖真的不一定幸福。他的壓力,特別是給自我的壓力,和集體給他的壓力,過去這些年的沉沒成本,都是他無法不去面對的重擔。這種錯綜復雜的各種意外情況,不管誰主導的,也許我們永遠不知道,為什么在那個關鍵時刻,會有那樣的變化,但這就是歷史奇妙的地方,這就是這個社會有意思的所在。很多事情我們控制不了,但是我們要牢牢的把能夠控制的做好,結果你會發現事情就會朝著你努力的方向在幫助你推動。
合上書,我在想,如果任正非沒有創辦華為,他繼續留在部隊,亦或是去別的企業打工,他會是什么樣的人生?也許不會有華為這家代表中國的偉大的公司,但是至少我能肯定的是以他的學習能力和領導力,他一定會是這個社會的頂層,一定不會碌碌無為,肯定也會有很大的作為。所以,我們不能成為企業家,至少我們能夠成為一個優秀的管理者或者是領導者。
以上是我對這本書的真切感受,也是我給自己定的500本書目標的第2本。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