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實話,我還是蠻佩服原創群的諸位原創英雄的,16期了,還有近30位原創英雄堅守陣地。當然,中間也難免也有對中國式眾籌彷徨迷惘的,以至于思維枯竭,一時間不知道該寫點什么內容好。我完全理解這種狀態。人在寫作時,有時候還是要靠靈感支撐,沒有靈感的時候,硬強迫自己,也確實有應付之嫌。這種狀態下,是不可能創作出好文章的。近期,有好幾位師兄閉關一個月,可能在調整,也可能是思考新的方向。
我算是寫的比較勤快的。但也無法保證每次都信手拈來,出手必佳作。維海師兄說“可以水,不能斷”,但維海師兄還是要“斷”一個月,“水”不下去了。因為,在理論層面的創新或者更多的思考,如果不是當作學術研究,在諸多事務纏身時,有時候想“水”一下,都似乎成了小小的困難。
參加過中國式眾籌培訓班的學員,我相信95%以上都是干企業出身的,或者在企業里從事實際經營管理工作的,在各自領域實操經驗都非常豐富。這個毋庸置疑。純粹將中國式眾籌當理論體系來研究的,應該說鳳毛麟角,或者說目前從事中國式眾籌理論研究,功底最深厚的,當屬楊眾籌了,因為人家是開山鼻祖嘛。
為什么會覺得很難堅持?一來眾籌并非主業,想必投入的時間精力不會太多,可能也不允許投入太多,不然多少會讓周圍的人感覺“不務正業”;二來如果缺乏實操的經驗,干巴巴地去研究中國式眾籌,總是覺得欠缺點火候,會不會有“紙上談兵”之嫌。
這個世界從來不缺乏“仰望星空”的理想主義者,缺的是“腳踏實地”的真抓實干之人。馬云曾經在對比自己和8848的創始人王俊濤時,有一段調侃的話“我和王總都是愛吹牛的人,但我吹完牛后,公司里有一幫人去實現我吹的牛,而王總呢,吹完牛就沒有下文了,所以8848后來不見了……”
中國式眾籌是一種創新的商業模式,也是非常好的方法論。這點不需要懷疑。但任何理論,必須經過實踐的檢驗,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我覺得作為眾籌架構師,一定要親自去嘗試實操一兩個項目,通過實操項目,去驗證理論、完善理論和創新理論。從實踐中總結出來的關于眾籌的理論,那樣會非常有切身體會,那種感覺是完全不一樣的。“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古人是有大智慧的。
我和洛陽企業家讀書會會長周童、副會長董雅福、副秘書長魯輝都是中國式眾籌第7期的學員,我們是2016年11月份上的楊眾籌的課。這期間,周童會長一直催促我啟動洛陽企業家讀書會眾籌書吧的事宜,我遲遲不敢應承。那個階段,我覺得我還需要在理論思考上作進一步的探索,有些問題并沒有完全想明白。通過原創寫作,也是不斷迭代思考的過程。經過了一年的思考和探索,我認為時機已經成熟了。于是,我們于2017年9月28日正式啟動該項目,發起人團隊召開了第一次會議,進入選址等實質階段;10月31日擬召開發起人第二次會議,商討書吧的商業模式等問題。
眾籌書吧依托洛陽企業家讀書會的公益平臺,由周童會長牽頭發起,由我和魯輝兩人擔任架構師,我負責商務部分,魯輝負責法務部分。這個項目也是我們真正探索實踐中國式眾籌在洛陽的落地實操的一次嘗試。由于意義重大,項目得到了各方的關注和支持。洛陽市個別領導得知我們的想法后,表示高度贊賞。部分文化學者和智庫專家紛紛表示愿意參與到項目中來,給我們很大的信心和鼓勵。前期我們可能會推進的慢一點,就是要把基礎工作做扎實,把問題和困難想得更周全些。我做事的準則向來是“可以有理想但不理想化”,“朝最壞的結果考慮,朝最好的方向努力”。
因此,如果中國式眾籌的首席架構師們,要想在中國式眾籌的領域中有所成就,落地做項目可能是比較務實的方式。還是那句話,實踐是檢驗眾籌的唯一標準。所有的理論體系,最終必須為實踐服務,并轉化為生產力,才算真正有成效。
與諸君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