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一共有三個姑姑,在三個姑姑當中,我的小姑姑最能干,大姑和二姑都嫁到了外村,只有小姑嫁在我們本村,小姑當時之所以答應嫁給小姑父,是因為小姑父人長得不錯,不但老實善良也很勤勞,而且有一門過硬的手藝。 奶奶對小姑說:嫁給他沒得苦吃,荒年成餓不煞手藝人。
? 小姑父是當時周圍鄰村唯一的個小篾匠,他的手藝特別好,剛開始姑父挑著擔子走村串戶,他能扎的東西很多,象裝糧食的巴斗和籮筐,淘米用的淘籮,糞箕還有用竹枝扎成的大小掃帚,竹椅竹席等。編一條竹席有好幾道工序,首先要把竹子用作刀劈開,再抽成一根根薄薄的光滑的竹絲,打磨得光光的不刺人,做好席子后,主人會在席子上用手回來的摸,看有沒有毛刺,如果有毛刺刺到手那就不合格,小姑父做的席子主人驗收時從來不刺手,席子表面光溜溜的,雖然席子光滑無刺,可小姑父的手常常是傷痕累累,特別是到了冬天,兩手裂滿了口子。他的手藝很受周邊村民的歡喜,可是不管生意多忙多好,但小姑父從不偷工減料,而且價格非常公道,所以十里八鄉的人家都歡喜找他干活,姑父的生意也越來越好,有時候鄉里鄉親的,一點半點的活計小姑父不收錢,人家就會送上十個八個雞蛋放到他的擔子里,記得小時候為了能吃上個煮雞蛋,經常會溜到小姑家去玩。但由于當時條件的限制,國家政策不允許單干了,姑父只干了短短的幾年時間,小姑父就被收編到當時的唐劉供銷社做臨時工,干的還是老本行,每天早上準時上班晚上準時下班,一下幾把小姑父‘陷’在那里,可急壞了小姑父,可沒辦法一干就是十多年。 ?
? 改革開放的春風鼓舞了很多人,小姑父更是不甘落后,從供銷社跳到出來,放開手腳加入到了個體大軍的行列。姑父首先擬定好經營目標,不再靠走村串戶小打小鬧了,而是在集鎮所在地,選了一塊地理位置比較好地方租了下來,地點選在當時靠近供銷社旁邊的一塊臨近河邊的地方,地段熱鬧且水陸交通都很方便。姑媽在家負責賣貨,表弟們放學后也幫著忙,有時姑父則遠走江西調大船往家調運毛竹之類,基本上一趟就要二十多天,他打破常規,不再靠自己加工,又到浙江批發籮筐、淘籮、竹椅、涼席等回到里家,這樣既便宜又省力。閑下來又到外地批發來些叉子以及釘鈀、鏟鍬等,和他的毛竹配合起來,幫著整理好一起賣。反正他一刻也舍不得閑著,是個實實在在的勤快人。遇到農忙時,姑父則把差不多的農副產品,裝到五噸的水泥掛漿船上,運到附近的村莊去賣,要是周邊鄉鎮如果有廟會,他會發動全家提前趕到廟會所在地,選好地放好貨,靜等趕完廟會多掙些錢,趕廟會時很辛苦,不管天氣好壞是冷是熱,往往是一天只草草吃上幾口飯,一天忙到晚,夜里就和衣睡在攤子上,渾身臟兮兮的,直到趕完三天的會期,才能回家洗個澡,真的很辛苦很辛苦。姑父他不僅是有經商的頭腦,而且他的服務態度非常的好,遇到特殊情況都會送貨上門,他講有一次,一位農民在小麥田里弄棉花床,棉花環(用毛竹劈成一點五米長,一寸寬的竹條好轉彎,上面好覆蓋塑料膜。)不夠用了,但又差不多少,也就差個十根八根,趁人帶了個口信,姑父知道后沒有嫌少,立刻用自行車馱著直接送到田里去了。提到棉花環,就想到姑父劈棉花環的樣子。只見姑父用鋸子把毛竹鋸成一段一段的,左手拿起毛竹,右手掄起作刀,對準毛竹的中心,一刀下去,不偏不倚,毛竹咣當一聲裂開。一半掉在起上,姑父左手又拿起一半,右手的作刀又用力劈了下去,一根接著一根,啪嗒聲一聲接著一聲,用不了多長時間,姑父的身旁就堆了一大堆,姑媽用小作刀把中間的結削刀,把竹條的毛刺刮掉,一根棉花環就算完成了。姑父的誠實守信,再加上他的擴大經營范圍,生意也越做越好,在整個唐劉地區,當時沒有人不知道賣竹子(篾匠)的焦國兵。靠做篾匠小姑父把三個兒子風風光光地結了婚,自己和小姑的日子也過得有滋有味,小蔑匠手藝給他這幾十年的經營生涯帶來了不菲的收益。隨著 供銷社的蕭條,以及集鎮的規劃調整,姑父家的地段己經不怎么繁華了,姑父又拓開思路,在繁華地段唐劉東三角轉盤處,一次性以租賃的形式,向當地村委會以二十年的合同期租了下來,一直干到現在。
? 今年,小姑父已經整整七十歲了,三個兒子也都成家立業了,而且都過得很好,個個都有了自己的事業。孩子們都勸他不用再干了,該享享清福了,可辛辛苦苦了一輩子的小姑父,就是閑不下來還是在干著,在十里八鄉談到唐劉有個賣竹子的焦國兵,幾乎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現在姑父還在干著他的老本行,更多的不是為了掙錢,而是為了心中的那份情結那份執著,現在每每和小姑父談起來,姑父說得最多的還是陪伴了他大半輩子引以為豪的毛竹、籮筐、竹椅、掃帚、釘鈀鍬鏟、涼席……。(夏所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