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喜歡思考,想太多徒增煩惱;我不善于表達,說出來言不達意。
某日舍友說她參加比賽寫的勵志演講稿中提到我了,說著便開始讀那一段,原文是:我有一個很努力很努力的室友,她是我認識少有的幾個擁有極大毅力和恒心的朋友之一,剛入學,我們在各大交往平臺上認識新朋友的時候,我們在熱火朝天地討論流行風尚的時候,她在學習,她在練習英語口語,她在鍛煉,她繞著操場一圈一圈地跑著,汗水浸濕了衣領,卻依然笑靨如花。當然我沒讓她讀完,我想說的是,其實我已經很久沒有跑步了,這是第N次減肥,練習口語是不想放棄打卡。
原來旁人眼中的我是這樣子的,從視覺上就能了解性情,做著一切被多數人認為是對的事情,一副奮斗者的姿態,勤奮努力。但不過是因為自己不愿費腦筋去構建合適的方式道路,直接套用所謂的成功必備學習法,照著做出來后被認為是個認真上進的好孩子,也就這樣欺騙了自己。每日堅持做一些事,直到零點前爭分奪秒地完成,疲乏地躺在床上,不是在期待新的一天,而是為日復一日的任務而感到厭惡,像西西弗斯一樣。之前在微博上看到某個韓國女藝人在節目中為能吃到一口拉面而淚目,下面的熱評都在說她真是戲多,縱使一路走來不容易也是自己的選擇。那我是故作委屈嗎?明明都是自己設置的條令。但追其根源是外界的主流認可吧,本能地吸收接納,可安分地按照自己規定的那樣去做卻心存不甘,這樣導致的結果就是“碌碌無為”,深感這是為自己量身打造的詞。
一次跑步時,突然特別討厭自己,為什么要這么努力?保持大家差不多的水平,不存在什么差異,就不會有矛盾吧?如果就這樣保持現在的狀態又會怎樣?沒有個人有些不合群的努力就沒有暗地里比較而產生的小情緒,這樣會更加和諧地相處吧。但很快就用簡單的理由來搪塞、麻痹自己,如此反復。
一直以來默認聽從說教,對自我的限制規定在不斷增多,但完全的照搬使得思想根源是在大環境中形成的次品,因此所有的一切都是不穩定、飄渺的。現在我已認識不清,自己的各種行為是內心呼喚還是被大眾所一致贊同的觀念所驅使。不斷地有很多比賽,不知是出于興趣,還是心存僥幸且稍有自信可為自己簡歷添一筆才去參加?帶有急功近利的色彩,本同大家站成一排,卻在無形中有一只手將自己推了一把。這種過分積極的狀態并不是自己的真實模樣吧?明明喜歡拿一本書獨自享受滿滿陽光的午后,用耳朵記錄周圍的笑語而不做應答,那么迫切表現自我、爭著攬到領導權的那個樣子,是第二人格嗎?已經把“不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這幾個字刻在心里了吧,欲望之火焚于心中,去做管理者,指揮安排別人。這到底是不是自己心里真實的想法?還是所被灌輸理念的一種衍生物?我竟對自己感到如此陌生。“窮者獨善其身”,但在同生活的交易中,作為乙方我總會高估自己。因為不明晰自身的能力,就會無畏地去嘗試。掙扎于瑣事當中,一天午休時,睡前想著如果能不小心掉下去就可以免去很多事也可以休息一陣子。妄圖面面俱到事事兼顧維持平衡,最終卻是一無所成。
很多時候,我與身邊的人友善相處,卻也都是泛泛之交。離別不帶留念,相逢故作失神,便是薄情之人了。又不善言辭,玩笑話不知如何接,產生矛盾不懂該怎么處理。一直懷疑自己的真身是機器人,一切活動都按照程序進行,說話需要被教模板,社交就像做選擇題。但這些個人問題在遇到一個朋友之后似乎全然消失了,我才發現原來不用提前準備話題也可以暢聊一個下午。她的生活于我而言如同閑云野鶴般,不為成績憂心去爭獎學金,不為考研發愁自有打算,不在乎各種比賽只想在自己的空余時間多讀書,看一些感興趣的網課。在某個閑暇的周五,去南門的小吃街買個雜糧煎餅,再去操場上坐一兩個小時看星星。我所向往的就是這樣的狀態了,卻總被世俗牽絆,不過我心尚且留戀其間也非完全被動。
當一陣風拂面而來帶著熟悉的氣息時,是不是兩個時空的自己會在那一刻重疊?那么這些零碎的想法若在某時融合在一起,是不是一切都將釋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