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建莉老師在《好媽媽勝過好老師》中說:
如果把學習做成一顆酒心巧克力,孩子如何不喜歡;如果把學習做成一顆牛黃解毒丸,孩子又如何能喜歡?
看到這句話時,我的第一反應就是,說的真好!尹建莉老師是真正的將自己放到孩子的立場去考慮問題,而不僅僅是像大多數家長一樣只想著控制孩子,要求孩子達到我們的要求而已。
尹建莉老師在《好媽媽勝過好老師》的第二章把學習做成輕松的事中,描述了教女兒圓圓識字、背詩和算數的"小妙招",非常值得我們學習。
先說識字,我家小貝貝下半年中班,班上已經有好多個小朋友在剛上中班時,就可以通篇讀小紅帽,認識六七百字或是認識半本十萬個為什么了。而小貝貝只認識"一、二、三、丁、王"(她還是自認為很有文化,認識很多字的。)和同學們的差距,加上周圍上小學鄰居們對于上小學后不認識字要吃的虧的各種教育,貝媽各種焦慮。嘗試著拿字卡教她認字,但是教了一個星期,該認識的認識,原來不認識的還是不認識,貝媽開始懷疑是不是懷疑起自己和貝貝的智商。(真的很傷)摒著"付出越多,期望越高,失望越大"的人生準則,幾天前,貝媽去網上下載了識字軟件,一個星期下來,驚訝的發現小家伙已經認識了十多個字了,由衷佩服軟件設計者,也讓貝媽改變了"軟件皆無用"的古板迂腐思想。今天重讀《好媽媽勝過好老師》
現在小學生學業負擔重,除了由太多"課外班"大四來,更主要的,是不正確的教學方法所帶來的。孩子們學生字的途徑進本上限于課本,每個生字動輒寫十遍二十遍,孤立地去認去寫,這使孩子們付出了非常艱辛的勞動,卻得到很少的成就。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奧蘇貝爾在教育心理學中最重要的一個貢獻是提出"有意義學習",這是一個和"機械學習"相對立的概念,他的重要論斷是:有意義學習才是有價值的。
盧梭說:"人們在煞費苦心的尋找教讀書寫字的最好辦法,有些人發明了單字拼讀卡和字卡,有些人把一個孩子的房間變成了印刷廠。真是可憐。"
尹建莉老師建議的方法一個是讀故事,而不是將所有故事都用兒化音講出來。優秀的繪本會用很多我們平時口語不用的成語或是形容詞,能很好的拓展孩子的詞匯量。小貝貝有一本很喜歡的講關于勇氣的繪本《別想欺負我》,里面的主人公鼓起勇氣之前的描述:
于是,吉姆哪里畫筆,輕輕地放進水里涮了又涮。
她深深地吸了一口氣,慢慢地呼出來,再吸再呼……然后,她默默地從一數到十。
作者對于吉姆從膽怯到強大的描寫大大的高于我的寫作水平,而貝貝在這樣的熏陶下,很好的運用一些成語,每次我目瞪口呆的問她"貝貝,這個詞你哪里學來的?"她就會很淡定的告訴我:"某某書里你給我講過的呀。"而作為講故事的我已然全部忘記了,只驚訝于她不僅記住甚至還學會了活學活用。
額,有點跑題了,說回識字。建議的第二個方法是在街上公共場合看到有字就讀給孩子聽,解釋意思。額,很多周圍的朋友用下來這兩個方法的效果都還不錯,但我們家貌似效果一般。倒是那個識字軟件,因為中間穿插了小故事,完全綁架了她的注意力,對于一些簡單的字她倒開始認識了。打算接下來輔助上面說的兩個辦法,進一步增加她的識字量。一定一定要記住的一點是:有意義的學習。
說完識字,說背詩。因為小貝貝有每天三個故事的習慣,我就在故事中間或后面增加了故事和聲律啟蒙的環節。唐詩會讓她跟我讀,聲律啟蒙則是我讀她聽。聲律啟蒙一天一遍,基本一個月到兩個月,小貝貝就能通篇背下來,盡管她完全不知道是什么意思,而我也因為古文修養不夠不敢妄加解釋。但就想尹老師在'古詩滋養的孩子'中說到的一樣,中國古典詩歌濃縮了我們母語的精華,以其特有的節奏感、韻律感和美觀性等特質,從古到今始終散發著迷人而高貴的氣質。這一點上我們只做到了入門,我的期望是"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做詩也會吟。"而對于理解其中意境,暫時沒有顯現。尹老師在文中反復提到家長要與小朋友共同進步,為了增進這一行為的效果,我決定接下來和小貝貝來個PK賽,反正我每天也在讀,那我們就比比誰背出來的多,有競爭才有動力么,也是為了讓這一行為更加有趣,效果且待時間考驗。
最后說一說數學?;叵胛业淖x書時代,數學和物理是大大的頭疼啊,主要的原因大概是鉆進每一個題里,沒有統籌的原因。尹老師介紹了教她家圓圓數學的小妙招:在家里開小賣部。給東西定價,然后小朋友扮演老板,付錢找錢間學會加減。再拉上玩具小熊,或扮成老爺爺老奶奶前去購物,體驗不同人的需求。這個方法我覺得非常值得一試。
幾章看下來,感覺一直在強調的就是要將學習做成有趣的事。想來也對,我們的祖先是為了紀錄發明的文字,而不是為了學習。"給學生一點事情去做,不是給他們一些東西去學。"有趣的事情能讓孩子更加專注,加上孩子天生喜歡模仿大人,給他們機會,他們一定會發揮出超乎尋常的能力,讓我們大吃一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