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在電視劇里看到這樣的橋段。
女朋友過生日,接連說了十幾次不要送禮物,但若是男友把這話當真什么都沒送,女朋友一定翻臉,或是像受了天大的委屈:“我說不要,你還真的不送啊?你心里就是沒有我!”
要么,就是生病,主動“懂事”地對男友說,你不要來看我了,我沒事,你先忙工作。
如果男友聽到這話就真的不去探望或者加班后再去,那就等待一場血雨腥風吧,女朋友會哭個梨花帶雨指控你不重視她,無視她的需求。
作為女性,這點兜兜轉轉的小心思我很能理解。明明想要,但就是不開口表達,你說是矜持也好,你說是委婉也罷,背后的核心意思都一樣:我希望無需我開口,你就能懂我的需求,并能完美的滿足我的需求。
所以,很多人表達需求的方式越來越擰巴,明明渴望對方的陪伴和愛,卻要么絕口不提,要么干脆用否定和拒絕的方式來表達需求。
可現實生活中,即便是再默契的愛人和朋友,也總會有很多無法明白彼此的時刻,也會有不了解對方需求的經歷。
你若是想讓對方明白你的想法,最簡單直接的方式就是告訴他,而不是藏著躲著否認著。
“我需要你”,其實不只是一句情話,它也是一種自信的表現。那些不敢說出口的需求,或者先推開先拒絕的表達,可能是因為自卑。
我們習慣把表達需求看成是一種“自我不足”的表現,再嚴重點可能是(在某一方面)“無能”的象征,“需要別人”看上去就在表示我們不夠強大,我們沒有能力自給自足。
明確的表達需求,會傷害自尊心,如果表達后對方沒有理會,那會讓我們的自信心再次縮塌。
順著自卑的心態去延伸,有人認為“表達需求—被滿足需求”這樣的互動模式讓自己陷入了被動的、被控制的局面。
在他們看來,一旦表達了需求,就是讓對方了解了自己的弱點和缺陷,而對方滿足自己的需求就像是在施恩,更加說明了自己在關系中的弱者地位,這是他們無法接受的。
還有的人既敏感又有較高的自尊水平,他們認為,真正想滿足你需求的人是不用你開口的,而一旦開了口,對方就是在“要求”之下去滿足自己,這并不是出于真心實意,可能只是出于憐憫或同情。
這種滿足更像是乞討而來,不要也罷。
當然,無法合理表達需求還可能是因為過往習得的經驗,如果以前經歷過多次需求被忽視、被拒絕,他們便會“習得性無助”,認為表達需求也無濟于事,不如一開始就否認自己的需求,他們害怕再次體驗需求不被滿足的失望。
種種對“表達需求”這件事的復雜心思,背后的情緒都指向安全感低引起的恐懼。
自卑的人安全感低,他們的恐懼是自己被人看到缺點和不足,所以他們不敢表達需求;
害怕在人際關系中處于弱勢地位的人安全感低,他們的恐懼是這種被動的地位會帶來控制、壓力甚至是傷害,所以他們不敢表達需求;
敏感高自尊的人安全感低,他們的恐懼是不能被平等、尊重的對待,所以他們不敢表達需求。
習得性無助的人安全感低,他們的恐懼是被拒絕被忽視,所以他們也不敢表達需求。
這些恐懼,不論來源于何處,都是指向自己,久而久之,這些對內的情緒沒有得到處理,受阻無法流動,會不安分地轉化成對外的情緒。
恐懼會變成憤怒,擔憂會變成指責。
我們會看到有人高高在上的指責對方做的不好、不對,但這個“不好”和“不對”是指什么呢?顯然,衡量標準是自己的需求。
沒有滿足需求時,他們就會憤怒,會把情緒指向對方,用這種方式來提醒和表達“我需要”、“我想要”,這種憤怒的方式隱藏了內心的恐懼,同時也讓自己顯得不那么“弱勢”。
很多人評價用這種方式提需求的人太過蠻橫跋扈,實際上這種傲慢并非是故意在顯示自己高人一等的地位,這只是讓他們在心里有一種“扳回一城”的感覺,為的是心理平衡。
也有人會越過憤怒的階段,直接進入無望的狀態,他們似乎已經懶得再去表達,而是會說自己并不需要,這雖是一種自欺欺人,卻會讓他們避免去面對不被滿足的可能。
所以,一個無法合理表達需求的人,他的人際關系要么因為總是充滿憤怒而長期處在緊張狀態,要么因為無望拒絕互動而長期疏離淡漠。
畢竟,人際關系就是在雙方不斷滿足彼此需求的過程中建立和維系的。在表達需求上出了問題,是很難深入長久地建立親密關系的。
以前,我分享過一些表達需求的技巧。但是隨后我發現,除了技術的缺乏,無法合理表達需求的原因還有一些是心理層面沒有疏通這幾道溝坎:
1、“需要”不是“無能”的表現
需求就是需求,不必過度延伸,渴望愛和陪伴,需要照顧和關注,就像需要一杯水一餐飯一樣,都是合理而正當的,它并不意味著我們是有缺陷的,是無能的,而只是恰好在那個時刻,我們希望能加入些什么,讓生活變更好。
2、區分“需要”和“要求”
說出口的需要,只是一種信息的傳達,它跟“要求”有本質的差別,前者是提出希望和可能,后者是命令和強制。
表達需求是權利,也是能力,不用背負太多的壓力。更不必假裝自己完全可以自給自足,掩飾和逃避自己的真實需求,只會讓壓抑的愿望給自己帶來更多傷害。
3、不要只是單向的看待“需求”
不必只盯著自己對他人的需求,甚至由此延伸出太多背后的含義,良好的關系就是需要你來我往的互動,所以在向他人提出要求的時候,你也同樣在不斷滿足別人的需求,你并不是一個處于弱勢、總是有求于人的角色,你在需求交互的鏈條中也是重要的一環。
4、需求并不是一定能被滿足
表達需求的壓力還來源于,我們太渴望它被滿足,因此擔心自己會失望。可實際上,所有需求都能得到滿足不過是“瑪麗蘇”式的幻想,不被滿足是常態,是偶然中的必然。
不被滿足的原因有很多,可能是對方的條件有限,可能是外部的情況不允許,這跟對方是否愿意滿足你,是兩碼事。
如果能明白這四件事,跨過這四道坎,不但是在人際關系層面更進一步,也是在自我成長上又有了提升:
因為一個真正內心強大的人,既可以直面真實的自我需求,勇敢地表達,同樣也不會害怕被拒絕而感到失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