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步之遙》再次出現在人們的視野,是柏林電影節上,有人說觀眾提前退場,電影遇冷。中國人很奇怪,當初電影作為柏林電影節唯一入圍的華語片時,一群人很激動,你看看國內就是不懂得欣賞,而后電影遇冷,又有一群人跳出來,你看看片子爛就是爛,國外和國內對爛片的認識是相同的。總之,中國電影的好壞,洋大人的評價是很重要的。
這部片子說是兩極分化,那是后來這么說的,記得上映之初是一致差評的。炒作也好,宣傳也罷,在姜文電影里絕對是從來沒有的,即便是誰都看不懂的《太陽照常升起》,也不會像現在《一步之遙》這樣被批膚淺、自嗨,遭到謾罵,甚至和某有錢的知名段子手罵戰。很丟人。
《一步之遙》的電影成色究竟如何呢?我去電影院看了,因為當天沒有休息好,在電影的后半段我也打了個盹,但是在前半段,在很多個瞬間,我還是有這么一個想法,天吶,姜文的腦袋里究竟裝著些什么?!后來我了解到姜文是摩羯座,我就釋然了。《一步之遙》拍的很嗨,看起來卻很悶,姜文太喜歡把話藏起來了,我們這些正常人根本找不著。
看到評價之后,我一直在想另一部同樣口碑和票房很差勁的“大片”《黃金時代》,那是一部實驗性質很強的電影,觀影體驗比《一步之遙》還要差勁許多。人物演著演著突然說旁白讓我搞得很郁悶。果不其然,票房連一億都不到。
沒辦法,中國評判電影成功與否的標準似乎只有一個,票房。如果要再加一個的話,獎項勉勉強強算是吧。
我就是在這兩部電影之后,開始一直反復思考崔軍老師講得好萊塢式的商業片。從商業角度而言,《智取威虎山》是成功的,徐克寶刀不老,完全把一部紅色經典拍得跌宕起伏動人心魄,這樣的片子的,觀眾愛看,自然會有人叫好。我們鼓勵支持引導這樣的片子,這種片子應該成為我們電影院的主流。
可是,電影僅僅這樣,夠么?我還是會想到崔軍,他的課我翹過好幾節,電影史也好,紀錄片研究也好,所學的知識我都忘記了好多。可是我會反反復復想到他的一些話,他說好萊塢電影看多了人會變傻的。《智取威虎山》這樣的片子與其說是中國樣板戲的一次成功電影化,不如說是好萊塢樣板戲的成功中國化,牛逼的卡司和布景不用說了,情節安排嚴絲合縫,層層推進,隔幾分鐘的一次爆點,細致的鋪墊和嗨爆了的高潮,完全就是超級英雄干翻世界的翻版。電影其實就是人的心理活動,這類電影每一分每一秒都在不遺余力地迎合你的心理,笑點、淚點、萌點的合理安排造就了無尿點。看起來,確實很爽。
作為大眾商品的電影,應該如此,它能滿足大多數人的口味,能為電影人帶來投資和回報。但是作為藝術品的電影,止步于此是遠遠不夠的。電影兩個字應該還有更高一層的追求,僅僅滿足普通大眾的口味是不夠的。它應該作為人類創造的一種藝術形式為人類文明開疆拓土。體現在電影制作上就是,截止目前我們還是把大多數電影認為是導演的作品。正是因為導演的全方位參與讓電影可以凸顯它藝術性的特點。它的個人化傾向是它作為藝術的前提。
藝術越高端,就越小眾,就越沒有必要迎合大眾。
畢加索的畫看懂的人不多,可我們都明白它的價值。但是電影和繪畫又有些不一樣,畢竟,沒有一個人拍的電影。拍電影需要錢,需要很多很多的錢,需要演員,需要很多工作人員,所以,它被要求賺錢。因為大多數有錢人的目的只有一個,更加有錢。所以,電影被要求重視觀眾。沒有觀眾就沒有錢,中國目前更是如此。
姜文曾經說過,沒有比拍電影更爽的事情了,有人給錢讓你玩已經很知足了,你還想著掙錢,太貪心了。可那是姜文,對于很多人而言,不會掙錢,就沒有機會拍電影。
當然,中國電影要和中國觀眾一起成長。我也是希望,我們在吐槽中國電影沒學會走就想跑的同時,我們的觀眾也要明白,僅僅會走是沒有前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