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長在貴州安順這座中國西南的小城,這里最有名的就是黃果樹大瀑布,還有不太有名的王若飛故里。但對我來說,這些最有名的地方,反倒十分陌生,王若飛故居,是去年過年時,才去過。而最有名的黃果樹瀑布,至今都還沒去。
不過,每次回家,這條從小就買菜的石板街,有空就要陪著家人去逛逛。這里,裝滿了成長中的好多記憶。
至今還是石板路
這條街位于城市的市中心,從我懂事起,就一直是賣菜和小吃街。
石板街兩邊,都是住戶,不過房子已經(jīng)很老舊了,因為年久又失修,好些看起來,感覺都要垮掉了。
房子都上了年紀
炮臺街,不知有何典故
賣菜的小商販
一個板車,菜都鋪在上面,不時吆喝上兩聲,這些菜販有的在這里賣了一輩子的蔬菜,跟前來買菜的市民們都很熟了。
有說有笑,基本也都不太講價,聊的也大多是東家長,西家短。
賣玉米的小販
有的小販干脆在石板上鋪上一層膠紙,菜就隨意擺到了地上。
蔬菜都十分的新鮮
下班后,來小街上買一點菜,回家做飯,這是小城人的生活。
菜販們賣的都不太一樣
包子鋪很火
這家賣包子的小鋪,時常有人拍著隊。在小城里,好吃的東西都歷經(jīng)了幾十年的洗禮,人們口口相傳。
菜販
鄉(xiāng)土味,是家鄉(xiāng)的味道。然而,避不開的是,像這樣的石板小街,以及周邊年久失修的房子,在這樣的三線小城,等待它們的應(yīng)該就是消失了。
而隨著小街和房子的消失,這樣的市井生活,也會離我們而去。
城市的發(fā)展,市政的建設(shè)都很重要,但我們往前走的時候,怎么留下這個城市共同的記憶,也是執(zhí)政者需要思考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