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肯錫并不神秘(如何提升思維的質量)當你以為自己一無所有時,你至少還有時間,時間能撫平一切創傷,所以請不要流淚。能滿足的期待,才值得期待;能實現的期望,才有價值。保持青春的秘訣,是有一顆不安分的心。不是生活決定何種品位,而是品位決定何種生活。麥肯錫并不神秘(如何提升思維的質量)
“麥肯錫并不神秘,方法論鑄就神奇”,這是《麥肯錫意識》一書的封面引語。看了總序和第一章,我們大概已經知道,自己的思維其實很麥肯錫。不過這句話并不是本文要證明的觀點,除了我自己,恐怕沒有人會關心這句話的真偽,所以,我還是直接落地,通過對大家可能感興趣的話題的探討,間接展現所謂的麥肯錫思維。如果恰好有麥肯錫人從此地路過,也請驗證。
需要強調一點,這里闡述的是思維范疇的內容,并不對職業領域進行限定,畢竟不是人人都是咨詢從業人員,而我們絕大多數的人,在進行思考時,也不可能有如麥肯錫內部體系借以決策的龐大平臺資源。同時,即便具備決策思維能力,能夠自由表達決策意見的企業環境,我們也未必具備。只是,這種思維能力,應用的領域與范圍比我們所認為的還要廣博得多,也是提升思維質量、加強洞察力與思辨能力的有效途徑。
這篇文章會分三個部分進行討論,第一部分先用概念鋪底,對問題的準確定性是確保客觀分析的基礎;第二部分闡述我所理解的麥肯錫式的思維模式(其實大部分也是在闡述思維模式);第三部分分析當前國民思維模式的現狀(間接也探討為何麥肯錫在中國市場一度沉淪的外部原因)。
第一部分:思維模式的定義
關于這一點,如果按照傳統認知,我并沒有充足的發言權,畢竟不是麥肯錫人。因此在深入這一點之前,有必要先給這一章節進行定性,我所闡述的是“麥肯錫式”的思維模式,所謂“XX式”,主要用于形容某些理論或模式的原生基礎,而非具象談到落地的框架甚至是實操內容,因此,各位可以把這個定義看成是一種概念方向,甚至它連概念也談不上,其次也可以把它看成一個相對而言更為眾所熟知的載體,如果我用“什么是我的思維模式”,那將完全起不到語義傳遞的作用。加上這一段的特別說明,還有一個用意是,避免某些不明就里的讀者隨便扔板磚,呵呵。
另外,對于什么是思維模式,也有必要進行定義。關于這個詞的定義,恐怕只有人類學、心理學或哲學專業的人會接觸或思考得多些,而我們大部分的人并未有對這方面有過系統的思考與論證。定義不清,理解不暢。
思維模式即是人類大腦在反映客觀世界時,思維的組織形式與運作過程。組織形式決定了思維的角度,而運作過程則體現思維的流程。這個定義體現思維模式具備結構化與流程化兩個根本屬性,也體現人類大腦的兩個相互聯系的基本功能(作用):認知(定性)和演繹(推理)。要判斷一個人的思維質量,可以從功能角度入手;而要提升思維質量,則從思維模式的兩個根本屬性入手。
根據思維模式的結構化與流程化雙重屬性,再往下一層進行演繹,獲得完整的思維路徑:
認知——解構——重組——輸出。這個思維路徑對許多人而言并不陌生,因為它是所有人在思考時都在走的路徑。然而,路徑化的表達讓人容易產生一個認知錯覺,就是把路徑的線程化,這與現實當中很多人只具備線性思維的現狀是相吻合的,表現就是把許多問題的因果關系簡單化,甚至只形成一一對應的關系。線性思維模式也可以形成貌似系統的思維,比如線性的平行或交叉排布,這會讓不少人自以為掌握了系統思考的能力,其實不然,因為線性路徑需要在嚴密的系統體系之下,才能夠確保其推導的科學性以及結果的精確性。
以上所有的文字都是伏筆,但很重要,以便保證我們有共同的認知基礎,同時接下來的闡述會用到上述的內容。
接下來,才真正開始涉及對麥肯錫式的思維模式的闡述,正如標題所言,不要被麥肯錫這三個字嚇倒,以下所闡述的東西并不復雜。同時,我們也需要相信一個觀點,有時候越簡單的東西,越不容易做好,有如蛋炒飯。所以,知之不難,行之不易,重要的是知而后行,且行且毅。總之,充分辯證,心態唯穩。
第二部分:如何提升思維的質量
麥肯錫非常強調思維的結構性,以至于他們在用人方面注重思維模式多于注重工作經驗。的確,結構化的思維是思維模式得到提升的前提與基礎。那么,如何提升思維質量這個問題就重點細化到了如何形成結構化的思維(這是最關鍵的方面,但只是必要而非充分條件,所以加上“重點”這個詞)。麥肯錫提到了兩個方面,一是批判性思維,二是系統性思維。
具體的概念定義這里就不作闡述了,今天要做的是將批判性思維、系統性思維與思維質量這三者進行整體的關聯,以幫助各朋友(也包括我自己)實現思維質量的提升。
首先,批判性思維是系統性思維的前置條件,批判性思維與其說是方法,倒不如說是一種思維的態度。什么是思維的態度,用“積極”一詞還不能完全表達,至少應該用“非常積極”,甚至我們可以定下這么一個準則——沒有什么不可能。用麥肯錫的方法來說,就是他們所提出的“MECE”,即“ME SEE”,意思是“相互獨立、完全窮盡”,完全窮盡的前提是什么,就是態度,鉆破牛角的窮盡。
思維的態度其實遠比思維的方法重要得多,這是每一位自認為是思考者的人所應當認識并且堅守的道理。批判性思維的優劣,不在于你掌握了多少邏輯思維的技巧,而是你到底有無窮根究底的執著態度。
這種態度除了讓人執著以外,有否對思維的進一步落地有其它幫助,當然有,因為批判性思維還有第二個重要屬性,那就是立場(因此我們也可以說,批判性思維是態度與立場的綜合體)。這個立場其實也決定了思維模式的立場。
為何立場如此重要,立場決定了幾個方面的內容:一是決定思維的界定能力,界定的對象包括所謂的真理、定義、概念、范疇等等,也包括具體問題的邊界(麥肯錫也認為,界定問題的能力是做好咨詢的重要基礎)。二是決定看待問題的全面性,任何帶著某種因利益、因觀念而引起的看問題的角度偏頗(也即立場不完全中立),都不可能實現全面認知。三是決定看待問題的高度,沒有客觀,就沒有高度,能夠“一覽眾山小”的前提,正是以客觀立場為認知。
(到這里作一小結,縷一縷,免得看得亂了。批判性思維——態度與立場——界定能力、全面性、客觀性、高度。)
接下來再談談系統性思維,上面也提到了,批判性思維是系統性思維的必要非充分條件。因此,具備批判性思維,就已經搭起了形成系統性思維其中最重要的一塊積木。其它的積木稍后再談,先談談系統性思維的定義,這在先前的文章當中也并未明確給出。系統性思維即是能夠把一定范圍內的問題放置于某種思維情境之下、通過各種邏輯推導工具、并綜合情境當中的各關聯因素進行分析之后、獲得解決問題的最優方法或手段的思維能力。(這只是我自己下的定義,可查閱更權威的書目當中的定義予以對照。)
再對這個定義進行解析,為加強理解,我們可以把“系統”這個詞形象化、幾何化,即得出,系統性思維是由點、線、面、層次這四個內容逐級組成的思維邏輯體系。點是什么,基本點,可以理解為不可再切分的物理單位,只有具備唯一性的才能稱之為“點”,但這個唯一性是相對的,屬于上一層次的點在下一層次的范疇,它可能不具備唯一性,比如,蘋果在水果類的層次是唯一的,與梨相對,但在蘋果這一品類之下的一個層次,有N多品種的水果,因此蘋果相對不具唯一性,更準確些說,是唯一性的定義失效。
這時我們會發現,思維系統的構建過程當中,批判性思維的影子處處皆有。同時也開始會發現,我們用于日常溝通的口語化語言,其實不適合用于思考。比如,口語當中我們經常會用到“好”或“壞”等這些能夠表達情緒或偏好的詞匯,卻不會出現在需體現一定邏輯的書面當中,因為這些詞匯真的無法界定成邏輯節點,而邏輯節點則是推導成功的基礎。
談到這里,我們大概可以梳理出系統性思維形成的幾個工作:
一是重視界定的能力,無論是學校其間所學的基本定義或概念,還是工作或生活中的各種現象,其實都應該被界定。界定是放置的前提,把大腦的思維看成圖書館是很形象的比喻,而界定的工作就像給具體的書目貼標簽,然后放置在相應書架之上。而對于還沒建起圖書館的朋友,在對標簽已貼上的書堆面前,其實已經大可胸有成竹地規劃書架的大類目、小類目,以及需要給相應的書目留下多大的空間,等等。
二是重視關聯的能力,何謂關聯,就是建立以點、線、面、層次為單體與具相關性的其它的點、線、面、層次之間的聯系。從聯系的強弱度來看,分為直接聯系與間接聯系兩種,水果與蘋果的聯系屬于前者,也是我們最易建立的關系,但如果類似“廣州持續普降暴雨對家庭離婚率的影響”這樣的聯系,則屬于間接聯系,《魔鬼經濟學》這本書探討的就是這類聯系。
三是重視涉獵的能力,上述兩點能夠保證建立一定范圍和層次的系統思維,但不能保證
這一系統思維的充分應用,也不能保證系統思維的延展化及精確化。只有不斷涉獵更多的內容(這些內容包括上面的所有單體形式),才能保證其活性。
這三者互為整體,同時也構成閉環,都能做到,將實現系統思維的螺旋式上升,同時也能持續優化思維的嚴密性,最終是思維質量的提升。
好了,到這里已經基本完成相應課題的闡述,再補充一下整體的想法,實際上完整的思維提升路徑,包括兩個層面的內容,第一層面是形而上,屬于價值觀的問題,批判性思維的形成需要價值觀梳理,這些麥肯錫不曾提及,實際上他們通過招聘環節解決了,即尋找合適之人,通過培訓是無法讓人獲得這部分能力的;第二層面是形而下,首先是態度、立場的問題,其次是方法論。
另外再給出一個檢驗自己是否形成結構化思維的標準,我們可以檢視自己近期獲取的知識點,是否能夠立體地方置在自己的“思維體系”之內,立體放置的含義是這個知識點是否與你之前所獲取的單個知識點、或者同屬某一層次的知識點、亦或者是能夠與屬于不同層次的能夠形成對應關系的知識點形成關系,如果僅與單點相連,那只能說對于這個知識點還處在知道的階段,并不能真正應用;如果是能夠置于某一層次,只能說是知識點在某一層次能夠有限度的應用;如果是立體的放置,則說明至少已經初步構建起相應板塊的系統知識。當然,這個標準不能評價思維質量,思維質量與變量化的關系建立有關,而不僅僅只是停留在建立關系。
第三部分:國民思維模式的現狀
對這部分內容的闡述有兩個層面的意義,一是麥肯錫式的思維在現實當中究竟有何應用的價值,二是可以順便八一八麥肯錫在初期進入中國的時候為何一度沉淪。
群體性思維模式的特征,其實也正是群體所處環境在群體思想的折射,這時需要分析構成群體環境的主導因素,包括政x治、經濟、人文三重互為影響的因素。這里就不把它當作嚴肅的課題來對待了,精力不允許。主要分析這三重因素之下的關鍵因素。政x治方面也不多言,主要談其影響,相應政體之下,意識形態的開放度不夠,重組織輕個體是矯枉過正的做法,導致缺失民族批判性思維。與政x治相關的經濟因素,受政x治的牽連,批判性思維缺失導致創新力不足、戰略人才奇缺(系統思維主導),追求短平快的經濟效益,透支人口紅利,關系型導向過分濃重,政商與裙帶關系反而成為關鍵資源。人文方面,受前兩者影響,加之歷史因素,傳統意識形態的基礎早在三十年前不覆存在,至今未重建,因為經濟是重心,同時經濟發展整體需求的人才,被引導向關系型及工具型發展,碎片化的意識形態導致國民的碎片化認知,這是憤X青數量增多的原因之一,也是不少企業有更大的玩弄消費的空間的原因之一??
用粗線條的形式勾勒出上面的影響思維模式因素的草圖,可見若順其發展,必將是惡性循環的方向。
同時,我們也會發現,麥肯錫式的思維,從經濟的角度,在中國并沒有太大的市場,中國市場普遍透明度不高,自然影響客觀度,這其實也是作為一個大國經濟體融入全球經濟的一道障礙,例如,汽車產業以市場換技術這一策略的失敗,并不全是汽車企業自身的責任,
更多是整體環境造就的。在中國并沒有精準的商業模式,因為精準度的要求已經被人口紅利給降至最低。但麥肯錫給到企業的咨詢價值,正是戰略或策略的高精準度的解決方案。
因此,曾出現有某些嘲諷麥肯錫的言論,例如“麥肯錫調研的結果最終是提出眾所周知的問題”、還有“生產線上用風扇解決空紙箱的搬運問題”、“用衛星定位數羊羊”等笑話,想必也有朋友熟曉。這些例子所體現出來的問題,即便是有其客觀性,但最本質的問題還是出在中國經濟自身,而非麥肯錫之錯。
但值得肯定的一點,也是麥肯錫商業模式最為成功且最為不可復制的一點,是他們把一套簡單卻又難以執行及復制的思維方法居然復制成功了,并且還成就了全球最大的咨詢公司。國外企業的高段位運營,可見一斑。
這套思維方法,如果能被更多的中國人掌握,國之大幸。它帶來的不止是商業價值,而是一個民族的重新開眼,民族的思維能力,是致勝于未來的關鍵。當然,從個人的角度,也不要刻意過分地指望這套東東能給自己帶來多么重大的利益,明智、洞察、修身、立業,這才是最完整的收獲,也是最合理的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