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籌款是檢驗項目好壞最直接的試金石。
如何判斷一個公益項目到底好不好?
有人說,一個公益項目的成功實施,80%取決于前期設計,20%取決于后期執行。
在開始親歷籌款以前,我并不是很理解。
來到綠色昆明近乎兩年的時光,通過各種形式的摸索和實踐如何做項目、傳播、籌款,掉進“術”太久的我,在連續參加兩屆籌款人大會后,開始靜下心思考——什么樣的項目值得籌款?
實際上從2015年的二三月起,和總干事、同事還有綠昆志愿者多次深度溝通,個人比較希望綠昆作為一家已有10年實操經驗的專業NGO,在服務內容上更加專注一些,實力更強大一些,更具識別度和競爭力一些。歸根結底,希望它在環境保護方面,實現一枝獨秀。
那么,問題來了,究竟什么是綠昆最想(能)長成的樣子?是活動策劃?環境教育?政策解讀?污染抗爭?保障權益?還是……好像沒有唯一的答案。
然而環保本來就是系統活兒,關乎政治、關乎經濟、關乎人文、關乎生命、關乎……即使一家小小的環保組織,也常常被環保的方方面面困擾、羈絆。于是乎,我繼續沉浸在一邊做傳播,一邊做籌款嘗試的勁頭中,相信答案會在行動中浮現。
甚至今年八月中旬有一次帶著同事們頭腦風暴,一度搞到其中一位同事抓狂說,“感覺腦漿都要爆出來了!”直到某一天中午,同事突然問我,“XX,你真的熱愛環境保護嗎?”我愣住了,一時間竟然不敢有底氣地回答,“那當然!”
經歷了2016年99公益籌款的徹底洗禮,回頭再看,當初寫下身邊開發早知道第一版項目計劃書時,很多地方沒有考慮到位,問題一一爆出:項目設計足夠好嗎?真的是社會需求嗎?我們設計的項目真的是最佳解決方案嗎?
感謝8月的一場設計思維工作坊和一本書,分享很關鍵的一張圖:
補充:公益項目設計流程包括“明確目標→內外部調研→伙伴選擇→方案設計”。
2
在未來,好的公益(項目)無疑是一場社會創新。
基于對社會創新議題的關注,以及對一支年輕團隊如何在短時間內籌集到分享一場社會創新大會給同齡人的好奇,7月份我跑到廣州瓶行宇宙進行了近距離的觀摩——城市垃圾再回收、貧困地區水環境安全、流浪漢的尊嚴、二手衣物撞上流浪漢……這些議題不正是公益圈的老大難嘛!但這些青年人,用最有意思的方式,進行了一輪又一輪的社會創新實驗。有的不僅籌來了錢還實現了自我造血,而且都引起了社會的極大關注!
好在,目前綠昆正在用五年、十年甚至一輩子的時光在人們種下一顆叫“污染預防”的種子,或許以“身邊開發早知道”的身份出現,或許是監督企業污染,或許是其它形式。我不知道它究竟哪一天會發芽、生根、開花,但希望這個超前的“賭局”真的能喚醒公眾環境意識,讓人們向著美好,發自內心地改變。希望有一天,這個項目能讓我們更有底氣。
3
現在的我,如果有機會再回到過去重做一次當初的項目,能否做得更好?
實踐的目的是為了摸清“雷區”在哪,軟肋在哪。“試錯”這類工作并不討喜,但總要有人去做。
看過上海真愛夢想基金會和北京新陽光慈善基金會曾經發起的項目,即使有名星加持,騰訊樂捐數據也不是百分百理想。
而成長就是,下一年再做類似的項目,能否選擇性繞開雷區?
譬如:在項目前期調研時更全面一些,做到內外兼顧;在和企業對談時多換位思考一點,做到“站在對方的鞋子里想問題”;在面對捐贈人時多用心傾聽他們真實的心聲,重點關注滿意度、忠誠度和終身價值。
當然,這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修煉得來的內功。
但我想,通過實踐的層層洗禮,完全可以做到。
莫問曾經,只看將來。
簡單的八個字人人都懂,但做起來卻很難。
無論是對于一個團隊,還是個人。
不管怎樣,籌款只是讓我更進一步理解公益的復雜性和挑戰性,也體會到其中酸甜苦辣更多滋味。
但,并不妨礙我堅信公益會讓我們的世界更美好。
加油!
——山卉寫于2016年10月,改于2017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