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說我自己。
朋友A,認識十幾年了。近幾年因為她照顧孩子和我越發自閉,聯系變少。她也不太用社交軟件。最近她加入保險行業,突然活躍起來,總在微信上轉發社會養老不靠譜、國家不會真正體恤百姓之類文章。我向來討厭毫無根據的謠言和抹黑,就在微信上用數據和證實過的政策去反駁。她也回復她的觀點,但基本是“我就認為你不靠譜”為核心,一來二去,最后我收到了“一看你就是***,打官腔”的人身攻擊。我也氣,心想你這么情緒化,怎么做保險銷售?就向另一共同朋友B吐槽。B說,A也是無奈,她老公辭職創業,把家里房子抵押了,她壓力大,才出來工作的。我瞬間覺得自己錯了,不但在A微信上道歉,更要給B打電話,商量怎么幫助A。B說,我今天夜班(B在酒店工作),明天聯系你啊。第二天B毫無音信。第三天,我QQ上問B:“今天已經后天了,你怎么還不給我電話?”B回復:“嘿嘿,我忘了。”繼而又發一條:“親愛的,我們二樓新裝修了一批包間,讓我們寫廣告詞呢,你幫我想想唄?”
我當時的心情就五個字——去你大爺的。
怎么表達呢,就是本以為咱倆都在關心她,而過了一天,你就忘記了。但事實特別簡單,別人都最關心自己的事,而我卻更關心別人的事。這樣好不好呢?接著A說下去吧。
大家知道的,保險公司總會有一些講座和拜訪客戶,尤其A那個剛在本省開的分公司,尤其需要發展客戶。第一次她邀請我參加講座。我有私事沒去成。第二次,單位有事沒去成。這周她聯系我,說他們老總要跟著她拜訪客戶,說只談理念不談產品,下班后也行,讓我給湊個數。我因前兩次感覺虧欠,這次就在下班后,晚上上課前到了他們公司。見了他們老板。
我一直覺得,保險銷售目的那么明顯,哪有不談產品的呢?但談話開始A和老板都說不談產品。我半信半疑,在老板問我問題時故意引到產品上。老板立刻回答,咱們今天不談產品啊。然后我就放松了,包括收入、關心的問題、能拿出多少錢做理財規劃,都說了。后來老板離開,A說,你不應該說拿出多少錢,他會讓我盯緊你,做這個大單的。我聽了有點發蒙,蒙完就覺得自己傻逼了——保險銷售,真會不關心產品嗎?覺得自己的腦子不夠清明,被人帶著走了,有點懊惱。然后就開始自責——給朋友添麻煩了,A會被老板催我這個單的。直到晚上上完課回家,再聯系以前的事兒想想,發現自己真是圣母病了。
反省一下。首先,錯認了A夫婦現在的狀況。A的老公是因創業而貸款,是為提高生活質量做積極改變。所以,由之而來的經濟壓力和精神壓力是他們必須承受的,也是在做決定之前應當預計到的。散發圣母光芒的我將此決策當做了他們的巨大損失,進而盤算如何能幫幫忙,卻沒考慮到這與突然遭受意外是不同情況。
第二,沒擺清自己和A各自的責任。A已經工作兩個月,跑了很多地方見客戶。且今天她老板親自跟她出去見的4個客戶,都是老板親自談的,他會問我什么、我怎樣回答會對A會產生什么影響,A應當很清楚。我所認為的自己的錯處,實際上是她的問題——她有十多分鐘時間可以告訴我什么能說什么不能說,既然她沒有把所有情況想到說到,造成的后果也得她承擔。這件事,我的任務就是“去”和“說”,況且我提前問了她,有什么要注意的,她只說正常發揮就行。
第三,我有安排自己私人時間的權利。即使我周末不加班不相親也沒其他事,我仍然有“不愿意去”A公司講座的權利。很多時候自己抹不開面子,不但給自己添麻煩,也讓別人產生錯覺。倒不如一棒子打死,讓對方找別人去,也省得下次浪費彼此時間。至于朋友情誼,從A的角度,每個人都要對自己的人生負責,有朋友幫忙是好,但對方若沒幫,也不能去指責。而我,應該告訴自己,別把自己看得那么偉大,也別什么事情都往自己身上攬。自己不是圣母,真的拯救不了別人。
以上是吐槽部分。接下來是題外話,關于被帶溝里的分析。
說實話我沒有被推銷保險的經驗。身邊有畢業就進保險公司工作的朋友,從沒給我推銷過保險,幾年來我和她們公司扯上關系的有三件事,一是她拉我去做過行政方面的兼職,是去掙錢的;二是我有時出差臨時找她買個一兩百的意外險,這姑娘還把她提成的部分退給我;三是她們公司經常包場看電影,有余票她就叫我去看。這種經歷下,估計來個一般銷售人員就夠我應付一陣,更別說省公司老總這種人精。
想想整個過程,A老板先說了“不談產品”讓我放松警惕。然后敘述A在單位多么優秀讓我產生認同感。再在詢問我收入時兩次強調他自己“說話比較直”,請我“別介意”,讓我覺得這人很直率,繼而自己也和盤托出。過后我有點后悔自己沒有保持警惕。雖然二十多的小丫頭被老狐貍帶溝里實在不新鮮;況且對方是專業人士中的精英;再退一萬步說,我打定主意不掏錢,他也無法。但是總覺得自己的心不夠清明,被人拽著走。一句話,修煉不夠。但愿自己少遇到這樣的人,但若真遇到,還是要有能看清的能力比較好。
凌晨四點半,睡覺去。